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路》中,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中反复考究的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用一个启示录式的伦理寓言,揭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混乱和道德败坏,反映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沿着"生存"这条伦理线,男人与男孩面临种种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它们构成了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伦理结。基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试图为解读《路》提供一个文学伦理学的新视角,从中解读麦卡锡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探讨应该注意该批评自身之中存在的诸伦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该批评理论的建构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存在于“叙事伦理、创作伦理、文学伦理、社会伦理与批评伦理”五者之闯的复杂关系,不能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与辩证的把握,那么该批评理论的建构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伦理学的视野重新解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而且为深入阐释作品的主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以“为父复仇”这条伦理主线所营造的文本伦理语境为环境,通过分析戏剧中哈姆雷特伦理身份的转换所产生的伦理效应来阐释作品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第一个属于本土的文学批评方法.该研究方法跨学科地将文学和伦理学相结合,强调伦理身份在文学文本分析过程中的过程和作用,既契合了当下对身份研究的热潮,又迎合了文学文化研究的伦理学转向这一特征.文章试图以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泰尔耶·维根》为例,揭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文学文本分析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文论家韦恩·布斯的《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是西方文学伦理批评复兴的奠基之作。书中,他把文学比作"朋友",强调作者、文本、读者间的伦理责任。本文侧重考察布斯文学伦理批评提出的现实语境和理论基础,及其文学批评的三个原则:多元主义、朋友和共导。  相似文献   

7.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等相关术语解读小说,分析小说主人公麦琪内心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重新审视其不断变化的伦理行为及伦理选择,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追寻乔治艾略特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伦理学是他们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是相对零散的,但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而综合研究其学术成果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可以归结为祛除伦理的三大社会机制,其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则直指其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的解构,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伦理学异化的必然性,并启示着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伦理学对现代生命伦理学进行了深刻而中肯的批评,并指出现代生命伦理学面临的诸种困境都根源于学科化的探究方式。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建构过程和伦理实践活动过程是同一过程,后现代生命伦理学以对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显性社会机制施加影响的方式凸显自身。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2.
细读戏剧《我如何学会驾驶》,可以发现此剧实质是隐喻恋童案的受害者,丽尔碧特学习如何掌控自我人生的的剧本。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可以发现,伦理身份的复杂其实一直是困,扰丽尔碧特,令其迷惘并无法决然拒绝派克叔叔的猥亵。而走出伦理身份的困惑是解决这一困惑的唯一途径。按照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伦理规范,丽尔碧特只有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才能自我拯救,重新回归人生。  相似文献   

13.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一夜未归》为读者展现了战后英国社会变化中的家庭关系、社交关系及两性关系.以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剖析剧作中荒诞表象之下这三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伦理关怀、伦理准则混乱和伦理斗争的画面,可以窥见品特欲通过这种隐晦的方式启迪人们重新重视社会道德伦理,以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文学欣赏伦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伦理学是对文学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研究对象有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文学创作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文学欣赏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涉及专业读者及大众读者,所以有文学批评伦理和文学阅读伦理之分.文学欣赏伦理讨论的一般问题是作品阅读与读者类型划分,以此来确立在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内文学伦理学可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韩裔美国小说家李昌瑞的小说《说母语者》讲述了一个韩裔美国特工亲眼目睹同胞在纽约市的政治角斗中惨败的故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依托,沿着主人公身上的"背叛即自我背叛"这条主线,通过回到该事件的"伦理现场",解析其所经历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伦理结",便可以解答"谁是‘说母语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话语伦理学:目标、对象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构建的话语伦理理论,是后现代西方伦理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功努力之一。话语伦理学彰显的是平等公开的交往理性:平等是基础,语言是媒介,理解是目的,在理想的对话语境中各个主体就问题进行平等的对话,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话语伦理学可以借鉴和吸收语言学、伦理学及其它一切可以用来评论、批评语言使用且揭示话语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羞辱》讲述了戏剧演员西蒙·艾克斯勒晚年陷入了身份选择伦理困境、爱情伦理困境和家庭伦理困境。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了《羞辱》中的主要伦理事件,旨在挖掘罗斯小说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维护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观。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伦理学的视角对后现代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在英国当代小说家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的中篇小说《逃兵》中,主人公的战争、艺术、记忆、成长经历及对家园的寻求形成平行结构,作者借助对文学经典的戏仿,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当下及未来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出自萨特的引语描绘出一幅虚实难辨的混沌世界图景。小说运用平行结构、戏仿、直接引用的后现代伦理互文叙事策略,传达了深刻的后现代伦理思想,表达了后现代伦理需求,书写了一个后现代寓言,彰显了普瑞斯特对社会与人类的责任、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本与语境结合的方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杰克·伦敦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伦理环境之中人物有着不同的伦理身份,也必然遵守各自的伦理秩序,同时也进行着各种伦理选择。在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中,既可以发现自然主义伦理意识,也可以寻觅到中后期作品中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刻冲击。杰克·伦敦在弱肉强食的严酷社会中挣扎生存,其生活经历深刻反映在其早期作品之中,四处漂泊而最终以作家身份获得成功,步入上层社会而又与其不断冲突。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杰克·伦敦向社会主义伦理意识倾斜并反映在其中后期经典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