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卷帙浩繁,其思路去向也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千变万化。比如记叙文,它的叙事方式“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实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序,有例叙,有连叙,有截叙,有豫叙,有补叙,有跨叙,有插叙,有原叙,有推叙,种种不同”。(《艺概、文概》)尽管写法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但万变不  相似文献   

2.
一、分布及居住情况贵州省的总人口为二千八百五十五万二千九百九十七人,其中有回族十万零五十八人,约占全省总人数的千分之三。回族分布在毕节地区的有五万九千二百多人,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有一万五千五百多人,在安顺地区的有一万一千二百多人,在六盘水市的有七千五百多人,在贵阳市的有三千七百多人,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有九百多人,在遵义地区的有八百多人,在铜仁地区的有近四百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三百多人。全省八十六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都有回民,其中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多,有五万七千四百多人,占全省回民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为兴仁县和平坝县,分别  相似文献   

3.
有了人才,才能有发明创造;有了人才,才能有科技进步;有了科技进步,最终才有经济发展。要发展好我国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有一大批素质高、开拓精神强、有能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搞好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首先,要高举旗帜...  相似文献   

4.
张秀廷 《河北学刊》2005,25(4):52-56
事物—概念的偶有属性,一向为逻辑界乃至哲学界所不齿。然而事实上,偶有属性具有最基础性的逻辑学意义。偶有属性是概念内涵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并且是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偶有属性具有不同于固有属性和特有属性的逻辑特征:偶有属性是一个“集”,偶有属性集具有多元性,偶有属性集有“二目”与“多目”之分,同一偶有属性集中的偶有属性之间具有全异关系又有“对称”与“非对称”之分,同一概念不同偶有属性集中的偶有属性之间具有交叉关系。偶有属性对于概念和概念活动具有基础性逻辑功能:偶有属性集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关系的逻辑基础,偶有属性是概念间内涵关系乃至概念间综合关系的逻辑基础,偶有属性是概念的逻辑方法的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6.
我在《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上,撰文提出建立一门接受学的问题。接受学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范畴是接受。要建立接受学,必须阐明接受的本质。 接受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活动中,接受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研究接受这种现象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科学思想的接受,也有科学方法的接受;有思维方式的接受,也有知识信息的接受;有技艺技能的接受,也有经验教训的接受;有风俗习惯的接受,也有宗教信仰的接受;有思想教育的接受,也有审美情趣的接受;等等。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正确合理的接受,也有错误反常的接受;有自觉主动的接  相似文献   

7.
<正> 这是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这里有美州尼亚加拉瀑布的雄伟壮景,有南洋蕉风椰雨的热带风情;有校园内的朗朗的童音,有花前月下的绵绵幽语;有鳏夫寡妇的悲欢离合,有相恋男女的彼此揣摩;有悲怆痛苦的回忆,有缠绵悱恻的思恋;有沧桑的情怀,有感伤的心绪.这里展示的风景、人物、故事、情感,这里显示的人生、人性、人心、人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斑驳的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词源学角度 ,分析了英美姓名的各种来源 ,有来自先辈的 ,有来自职业的 ,有来自宗教的 ,有来自外表描写的 ,探索其来龙去脉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编辑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四有”新人是对现代新人格的高度概括。那么,当代编辑的理想人格也正是:有崇高的编辑理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有很强的编辑纪律性。  相似文献   

10.
有学术,就有抄袭术;有学界,就有抄袭界;有学者,就有抄袭者。抄袭事件不断曝光,文贼学盗陆续亮相,抄袭剽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这些原本很少登场的术语,渐入人们的视野,一时间变成了频繁露面的热词。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是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而又严谨地展开论证过程,有立论,有驳论,有推理,有臆断,有演绎,有归纳,有想象,有虚构,有假设,有创制,有关联性思考,有研究性结论,有时甚至需要陈寅恪所说的“神游冥想”和“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实关系有如范缜在《神灭论》中阐释的形神关系,两相附丽,缺一不可。但在现今史学界“实”尚差强“虚”远不足的情况下,强调研究中“虚”的一面,加强学者形上功夫的自我训练,对提高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或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字句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引言“有”字句是指动词“有”作谓语中心词的句子。例如:他有两个妹妹。典型的“有”字句句式大体可分为三段:前段,即“有”前的主语部分;中段,即谓语中心词“有”,包括“有”加上它的状语或动词加上“有”等;后段,即“有”后作宾语的部分。本文以A代表前段...  相似文献   

13.
《云梦学刊》2011,(2):2-F0002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六十篇文章,篇幅不一,有的逾万言,有的仅数百字;时间跨度大,多为近年所写,少数则作于十多年前:内容比较宽泛,有谈鲁迅的,有评赏艺术的,有对中华诗词的管窥,也有对人和事的记叙:论体裁,更是多样,有论文,有访谈,也有序跋,更多的是评介类文字。  相似文献   

14.
周和平 《理论界》2002,(4):54-56
苏东剧变已经10多年了。剧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得到的主要教训和启示是什么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点探讨。正如不少文章总结的那样,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还有思想文化和民族方面的等等。然而,在这众多原因中,哪一  相似文献   

15.
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典籍中,“有”字常常加在国名、族名等专有名词之前,如: 1)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2)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节性,惟日其迈。也可以加在普通名词的前面,如: 3)今尔有众……。对于“有”的这种用法,目前有三种看法: 一、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因为“有夏”“有殷”“有周’“有众”等中的“夏”“殷” “周”“众”都可以单用,并非“不成词”。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又有主有次,有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有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然而人们有一种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只有在封建统一中央集权时代,文化才能得到重大发展;在封建割据时代,文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种看法夸大了临时起作用的因 素,有一定的片面性,颇与历史事实不符.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历代封建统一王朝的文化多有重大发展.封建割据时代的文化也均未停滞下来,同样多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丽梅 《船山学刊》2003,(4):126-128,153
“无”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与确定性,也不能给万物和人类以任何的规定性和确定性;无是生,这种生是以化言生,即化掉机心和造作,就等于生万物;肯定,是不与否定相对待的肯定;无是超越,超越肯定与否定。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无而不无,有而不有,万物始于无,成于有。无以有显,而从有出。老子通过“无”这一范畴,层层下贯,由无到有,由有透显出人,深刻地论述了人与万物的“观照”关系,实现了价值转换与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8.
一个报刊的编辑,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稿件,从收稿、审稿,到讨论、定稿、发稿、退稿,有许多工作程序。在这工作过程中,编辑本身有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喜悦,有困难,有惋惜,有抱歉,也有厌恶和反感。补偿心理。对一个编辑来说,总希望自己的刊物蒸蒸日上,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所以,收到了质量高的稿件总是十分高兴的。但是,在报刊上发表一篇稿子要经过几道审查关,有时责任编辑看中的,领导却有不同意见。如果编辑  相似文献   

19.
关于规律的客观性质问题,我已经写了《关于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这本小册子。这里只简单地讲三点: 1.科学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有天体,就有天体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有生物,就有生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有社会,就有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再说具体一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商品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只要存在着某种社会经济关系,就存在着某种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反过来说,如果某种社会经济关系消灭了,与它相  相似文献   

20.
薛富兴 《阴山学刊》2005,18(5):5-10
尽管《诗经》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却大有可观。它们数量众多,涉及到广泛的审美领域:既有一般性观念,也有特殊性观念;有男女,有物我,有内外;有兼言,有专称,似足以形成一小小的审美评判系统,足可显示先秦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