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丹青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3)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系统理论的产生、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重大突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创造、现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的造就等方面作了历史考察,阐述了二次大战与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从而揭示二次大战是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开辟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进而论证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其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过程性特点 ,二者的互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重要阶段 ,它将有力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宗侠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4):91-9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新对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又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科学意义(下)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黄顺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钱学森提出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据此指出应该用系统观与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中医学。同时,他的复杂巨系统论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此外,他将地理科学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框架内。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地理建设,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地理建设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莉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11(2):67-69
本文就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主要特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和具体措施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科学技术发展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物化周期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8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比过去2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90年代比80年代又将翻6番.人类知识的90%是“二战”后三十多年或四十多年间获得的.经国际一些专家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而80年代大约每3年增加1倍.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佰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58-62
中华民族在其久远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稳定、持久的思维方式,既有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又有消极保守的因素.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革离不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土壤,但它决不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简单回归,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负责任创新”强调将责任嵌入创新全过程,对创新本身进行伦理反思和价值型塑,虽然其概念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在新兴科技时代具有重大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有西方学者对“负责任停滞”相较于“负责任创新”更具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国内也有一些跟进研究,但其对“负责任停滞”作用的夸大极易导致理论混乱和实践误区。实际上,负责任创新具有“考虑周全的责任”的伦理意蕴,本身就包含“停滞”维度,即某项创新活动因危害性和风险性等因素而“停滞”,这可以说是负责任创新的题中之义,展现出责任与创新之间动态互动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革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琴芳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将奥林匹克运动推向空前的辉煌和规模,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向着背离奥运精神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副面影响,也可以由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5-39
考察了 2 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不确定性 ;考察了后现代知识的可能性问题 ,勾勒了现代知识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关系 ;论证了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知识的根本特征 ;讨论了后现代知识的其它特征 ,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姜燕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5):115-119
人的能力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提供知识前提和知识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人们具备正确的科技认识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人的能力发展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具备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认知能力、适宜的科技发展的控制能力和正确的科技发展成果的价值评判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工作,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科技道德教育,为发挥科技对人的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道德航向,改革教育体制,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不断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雷翔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出发点,在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制约。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颜晓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10-14
系统科学的发展,要求以系统的思维来整合系统的对象,表明了一种在动态中寻求稳态与平衡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不可逆的建设性作用,强调了自组织的机理和作用,说明了确定性系统长期行为的不确定性.信息科学的发展,使计算机成为人的思维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网络化和信息化造成了思维的某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志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3):105-10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综合型人才必须围绕进步性、知识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综合型人才智能的培养改革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7.
周腊吾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20-2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十分迅猛 ,而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又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和方法 ,推动了各门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并随着人类认识功能的深化 ,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 ,越来越深刻地反映着大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18.
陈洪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126-129
现代科技发展给历史研究手段的拓展带来了契机,就其中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电子化检索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管理与制作技术、多媒体与影视技术、计算与统计技术、扫描识别技术、电子翻译技术、科技考古技术、电脑编排技术等十项技术在历史研究领域应用的情况来看,它不仅给历史研究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可能,并且也为史学研究者更新史学观念,变革史学研究方法,提高史学研究效率,拓展史学功能,提升史学价值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63-75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驰入快车道,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完成转型的过程。经济、政治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生机,也使人们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面临较以往更大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现代化不仅带来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追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终极实在和超越自我,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指向。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有天壤之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精神需要和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反思现代社会与宗教之关系成为理论界与思想界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是对社会急剧变革的反应,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弹,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世界各宗教进行自身改革和调适的结果。当然,随着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宗教学的学科地位摇摆不定;宗教教育相对落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及学术界对宗教的新认识没有及时地传播到广大民众那里,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宗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宗教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存在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张梅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59-62
现代科技负效应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潜伏着危机。科技伦理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论证了现代科技伦理构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现代科技伦理构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