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楼》一诗,是杜甫登楼诗作中之上乘之作,亦是杜甫七律成熟、发展、以至达到高峰中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在此之前,广德元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统一的局面初步恢复。但同年十月,吐蕃曾一度攻陷首都长安,皇帝李豫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并改年号。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十一月郭子仪复京师,代宗乘舆反正。十二月吐蕃又破松(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西南)三州,朝庭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时诗人流寓蜀中,在一次登楼赏景时,感时抚事,触景伤怀,写下七律《登楼》:  相似文献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避乱梓州(今四川三台县) 时听到历经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的消息,欢喜异常,冲口吟出的一首七律。战争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他也可以结束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涯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最后两句诗,既画出了他头脑中想像的还乡路线,又表现出了他仿佛很快地就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去了的兴奋心情。这虽然是一首脍炙人口、选本必收的名篇,但以往的注家却未能弄清“巴峡”的所在,以致使杜甫头脑中预拟的这一先整的还乡路程,变得有中途、终点而没有首程了。例如,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一引旧注:  相似文献   

3.
唐代宗大历元年春(766年)至大历三年夏,杜甫在夔州住了三个年头。此间共作诗四百多首,占平生全部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无疑,这是他的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诗作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格外注意。对于杜甫的夔州诗,有些学术著作在充分肯定了他的“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自觉的艺术追求后,认为他诗歌的思想意义比  相似文献   

4.
高适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入蜀,历任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召还长安,在蜀中度过了六个年头。 蜀中六年,既是高适施展其早年“永愿拯刍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政治抱负的具体实践,也是检验他是否实践了早年抱负的直接依据。因此,这段经历,无论是对于评价政坛或诗坛的高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对高适晚年的评价才颇有分歧,如有的文学史说:“晚年,他做了大官,得意了,对现实生活不再关心,在很多作品里  相似文献   

5.
六十六、元友让 元结之子,洛阳人。生卒年均不详。《全唐诗》收诗一首,载第二百五十八卷,第2881——2882页。 六十七、王季友(约公元766年前后在世)洛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传于世。《全唐诗》收诗十一首,载第二百五十九卷,第2888——2891页。  相似文献   

6.
南柯太宗传     
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人,约生活于唐代宗至宣宗(公元763—859年)时期。与白行简(公元775—826年)同时。贞元间举进士,曾任钟陵从事。喜采集怪异故事。据说他曾鼓励白行简写《李娃传》。所作传奇小说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卢江冯媪传》、《古岳渎经》、《燕女坟记》。前四篇尚存,《燕大坟记》  相似文献   

7.
“太原白居易”考孟繁仁白居易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於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逝世于河南洛阳履道里第宅,埋葬于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虽然白居易出生和逝世、甚至埋葬的地点都是在河南...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备受朝政腐败和安史之乱之苦.使他旅食京华,十年悲辛;战乱流离,身陷贼中,以至弃官西走,飘泊西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春夏之交,他携家带口由云安飘泊到夔州(今四川奉节),由于身多疾病,在这里住了一年零九个月.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在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勉强平定,却把唐朝大好河山弄得四分五裂、疮痍满目,边患未除,内祸时有.杜甫身在夔州,心忧天下.他翘首北望,朝政腐败,宦官专政.将相不得其人,吐蕃贵族势力日益膨胀,不断内侵,长安曾再度沦陷,河北一带藩镇跋扈,拥兵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杜甫的研究中,对于杜甫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月送西川节度使严武入京之后的行迹,历来认定受阻于徐知道成都叛乱,欲归不得、滞迹绵梓了。形成这结论的原因,大约有三点: 一、杜甫送别严武后,已无时间返蓉;二、接家眷之行,不见于诗;三、阻隔于这次兵乱中,是有诗为证的。这对杜甫飘零东川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我觉得这结论形成了新的疑点,同时,也损害了杜甫的真实形象,从而动摇着这一历史定论。现在,就以上三点,分别谈谈自己的异议。第一个问题:杜甫送别严武后,是否就无时间返蓉? 应承认,这中间的时间是十分紧促的。  相似文献   

10.
王建,字光图(公元八四七年—九一八年),许州舞阳(今河南)人。出身低微,先世为饼师,年轻时曾以屠牛、盗驴和贩私盐为业。为避官府追捕,逃到武当山寺庙隐藏,和尚处宏见他“骨法甚贵”,劝他“从戎、别图功业”。公元八七○年后,他投到忠武军节度使处当兵。因他“机略拳勇,出于流辈”,“从讨王仙芝有功”,不久就被选拔为“列校”。韩符元年(八七四年),二十八岁的王建随从忠武军节度使进攻黄巢义军。广明元年(八八○年)二月,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王建被整顿勤王队伍的  相似文献   

11.
李军 《西域研究》2007,(1):6-17
唐代宗宝应年间,伊州陷于吐蕃。大中四年,归义军收复伊州,张淮深参与了伊州收复之役。归义军收复伊州后,采取了恢复州县建制等措施,以巩固统治。但是由于归义军在伊州的力量比较薄弱,乾符元年冬至乾符二年正月间,河西回鹘从归义军手中夺得伊州。乾符三年,西州回鹘取得伊州。而曹氏归义军时期,伊州并不完全归属于西州回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茶经》成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陆羽的《茶经》成书于何年,学界一般认为在公元756——780年之间,跨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未免笼统。考《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因此,弄清“浙西(浙江西道)”的设置时间和区域,当能有助解决成书时间。据新《辞海》载“浙江西道,唐乾元元年(758)置”,《中国历史大事年记》中唐乾元元年十二月条下有“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之记。当时的浙西道管辖那几个州呢?《旧唐书》三十八卷有具体记载“浙  相似文献   

13.
宋之问贬泷州“召回”新考据两《唐书》本传载,宋之间因遇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于神龙元年正月二张事败后左迁优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通鉴》、《唐才子传》亦有类似记载。此后,之间“逃归”一说流传至今,影响深广。然之间《初承恩旨言放归舟》一诗云:“一朝承凯泽,万里别荒陬。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泪迎今日召,梦换昨育愁。自向归魂说,炎方不可留。”此诗当为之间从岭南召回时所作。之间一生两滴岭南,神龙元年正月贬优州是第一次;第二次是景云元年流放钦州,这次是“增死于徙所”(《旧唐书·宋之间传》),故其承恩旨召…  相似文献   

14.
史念海先生此文发表于《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据此文可知,洛阳做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的时间共为770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至周赦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君奔秦邑废,共达515年。东汉光武建元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建元元年(196年)复归洛阳,其中移都长安5年减去,共达167年。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又惠帝光熙元年(306年)至怀帝永嘉6年(312年),洛阳为晋都先后共47年。洛阳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隋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常出现一个母题:寻找故园。以农为本的中国人,自古就有眷恋乡土的情意,屈原仆悲马颓,难舍旧乡而远逝,成为千古绝唱;杜甫在闻官军收复“余田园所在”的东京洛阳而涕泪淋漓,倾泻成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份民族群体意识,在四十年代战事旷日持久、梦魂三惊之余,化作对故乡风物和民族命运的深沉反省,也是势在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陆游摄知荣州,赵翼《陆放翁年谱》:“淳熙元年……冬,又往荣州摄事.”陆游寄家蜀州(今崇州市),自成都赴荣,取道青城,经郫县、江原、双流、新津、彭山、眉州、青神、嘉州、井研一路而来,行踪皆有诗作.入荣境后,途经赖牟镇到达州治荣州城.在荣州境内度过的时间,据其《桃源忆故人》词自序“予留七十日,被命参成都戎幕而去”,再据其《别荣州》诗自标“正月十日”,则可知为淳熙元年(1174)十月底至翌年正月十日.陆游在莱州境内这七十余天的日子里作有多少诗词?可断为作于荣州境内的诗,《剑南诗稿》卷六有二十首:  相似文献   

17.
<正> “曾为椽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这是杜甫晚年写于夔州的七律《峡中览物》的一联,大意是说他当年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特别是在行经潼关一带时,创作冲动来得特别频繁,诗写得格外顺手。熟悉杜甫生平和创作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乾元元年(758)六月到次年六月担任华州“椽吏”的。其时,杜甫被肃宗赶出了朝廷,他的从政治活动遭受到大失败,但却从此得以离开宫廷,在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杜甫脱离了香烟缭绕。(黹弗)黻炳焕,曾一度有点陶醉的廊庙氛围,深入到征尘蔽天、呻吟呼号、浸泡在泪血之中的人民生活时,他就能够更直接地、真切地、勇敢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从  相似文献   

18.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底,杜甫自同谷县抵成都后,寓居郊外古寺中。第二年春,即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西郊浣花溪畔择地营屋住了下来。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即诗人当年居住之地。择地后,杜甫写下《卜居》一诗: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底杜甫由同谷至成都,在朋友资助下于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就在草堂基本就绪时,命运又使诗人再度陷入奔走跋涉的羁旅生涯。宝应元年(七六二)七月,严武返朝,杜甫送之至绵州,正在这时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反,成都陷入一片混乱。诗人本来打算与严武分手后即回成都,但变起仓猝,欲归无法,遂开始了梓州、阆州等地的飘泊,直到广德二年(七六四)春末严武再次镇蜀时才重返草堂。这里有一个问题,徐知道七月癸巳叛乱,八月己未即基本平息,前后仅一个月左右时间,为什么杜甫却在梓阆等地流徙了将近两年呢?事实上杜甫在梓、阆期间一直是系心草堂  相似文献   

20.
简论韩愈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河阳即南阳、今河南盂县)。从他所写的《祭十二郎文》(见《韩昌黎集》,以后凡出自本集的只写篇名)里关于他的家世的叙述,足见他是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登进士后,历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河南令、国子博士、彰义军节度使行军司马;也遭过贬谪,为阳山令、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后又任国子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