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国考     
<正> 道国,在史籍上只有一鳞片爪,要考其起源是非常困难的.大约也封于周初,为子爵小国,由于微不足道,所以史籍极少记载.到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一、道的名义据西周早期的《貉子卣》作(?),晚期的《散氏盘》作(?),春秋时的《曾伯固》作(?),战国《中山王鼎》作(?),《盟书》、作(?)、(?),《诅楚文》作(?),信阳楚简作(?),都是道字.古字书,一般都释为道路、道理、道德及导引之类.桂馥《说文义证》谓:“寸部导,后人加之.《经典》导引亦作道.”《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3.
“秬秠”辨     
《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禾丕),维糜维芑.”《毛传》:“秬,黑黍也;(禾丕),一稃二米也;糜,赤苗也;芑,白苗也.”《说文》:“(?),黑黍也,一稃二米以酿也.秬,(?),或从禾.”“(禾丕),一稃二米,从禾丕声.”“(?),赤苗,嘉谷也,从草(?)声.”“芑,白苗,嘉谷也,从草己声.”《尔雅》:“秬,黑黍.(禾丕),一稃二米.”“(?),赤苗.芑,白苗.”《释文》:“(?),诗作糜,本亦作(?).”《楚辞  相似文献   

4.
业师蒋云从(礼鸿)先生撰有《嘉兴方言征故》,启迪后学良夥。今掇拾云从师余绪,作《舟山方言征故》,共有纰缪,达者董之。 (?)睛 (?)针偷针《说文》见部:“(?),目蔽垢也。从见,(?)声,读若兜。”又目部:“(?),(?)兜,目眵也。从目,蔑省声。”“眵,目伤眥也。从目多声。一曰(?)兜也。”《释名》释疾病第廿六:“目眥伤赤曰(目蔑) 。(目蔑),末也,创在目两末也。”毕沅曰:“(目蔑)《说文》作(?),  相似文献   

5.
一、释从(亦作)得声之、诸字。从得声诸字均见于《古玺汇编》姓名私玺。《古玺汇编》九六页。释文作“长口”。《古玺汇编》一九○页。释文作“和口”《古玺汇编》一九八页。释文作“郾口”。  相似文献   

6.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7.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8.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9.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是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是揭示事物矛(?),把握事物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之有效方法。 “要想认识自己,就必须把自己同别人比较”。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的这句名言,曾引起德国文豪哥德的共鸣,他在诗剧《塔索》中写道:“如果你认为自己失去价值,就把你同别人进行比较”。这里,比较成为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有效方法。当代西德著名比较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哲学家韩非旗帜鲜明地形象地提出(可能是最早的)“发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著名悖论,是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命题。 韩非于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2年)死于秦,生活约当西方古希腊时代。《韩非子》第40篇《难势》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客人说有喜其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曰“物莫能陷也”,一会儿又誉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旁边有人就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就没话说了。因为不可陷的盾与无不陷的矛是照事物本身的道理不可并存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昭君家世王嫱,家昭君,南郡秭归人。《说文》无嫱字,《汉书·匈奴传》作王墙。《左传》哀公元年:“妃嫡嫔御”,唐“石经”本“嫱”字作“墙”,则《匈奴传》不误。《元帝纪》作“王樯”,“樯”字亦不见《说文》。昭君又作明君。晋石崇《王明君词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见文选》)。昭君亦作“明妃”。梁江淹《恨赋》有云:“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见《文选》)。明人作的《昭君出塞和戎记》,说昭君是越州人。《和戎记》云:“奴家姓王名嫱,字淑贞,祖贯越州人氏。”此说于史无征,显系杜撰。此外,还有各种说法。《琴操》云:“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杜甫诗云:“若道巫山女麄丑,安得此有昭君村。”《太平寰宇  相似文献   

14.
上古人称代词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格位说,对国内研究代词影响颇大。胡适《吾我篇》一文,更具体地提出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问题。本文根据从《十三经》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吾”、“我”在上古时期运用的特点。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作些铺石工作。 “吾”、“我”上古时期读音相近,同属于(?)系,吾(?),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且两字都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上古。一种语言中同时存在两个基本相同的词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吾”、“我”究竟有什么区别,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15.
(键下键上,帛书第一卦,键宫第一卦。通行本第一卦,乾下乾上。京房八纯卦象天。)键元亨,利贞。〔乾元亨,利贞。〕校○键,通行本作乾。键,疑一本作(扌乾),(扌乾)即建字。《集韵》:“建、(扌乾),覆也。或作(扌乾)。”乾,疑是(扌乾)之省写。《乐记》“建(?)”,《注》;“建读为键字之误也。”先儒有以为“元亨”上面古《易》无卦名“乾”字,但有卦画(?),费直《易》亦然,郑玄开始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于“元亨”上加卦名“乾”字。据帛书,知郑玄加卦名“乾”字之说未安。至于是不是郑玄改卦名“键”字为“乾”字、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限于资料,无法判定。但据帛书,知“乾下乾上”字为后人注文。○亨,帛书讹作享。据通行本与帛书《无孟》、《屯》、《林》、《勒》、《隋》诸卦合校。  相似文献   

16.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18.
释肖     
《说文解字·肉部》:(?),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骨肉相似者”,谓此人骨肉(?)人骨肉状貌略同也。故字从肉。”二千年来,人们都随从许说,并无异议。然而,求证于古文(?)料,分析词义内部系统,就不难发现,许慎的字形分析及本义(?)解,都是错误的。“肖”字本(?),小声,词本义当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相似文献   

19.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20.
<正>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根据《说文》认为:“武字本作(?),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说文》对“武”的形义分析是借用楚庄王的话:“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此说人云亦云,流弊深广.语言学界至今尚无专文研讨.现谨写短文,试探“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