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从模因论视角,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译者的重要使命即译者解码源语模因及用目的语模因重新编码以传播源语模因在此过程中使得以凸显.文章以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为指导,通过构建汉语公示语模因在翻译活动中的传播路径,尝试分析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翻译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认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传播方式同样适用于汉语公示语的英译.译者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汉语公示语源语模因予以巧妙编码,发挥公示语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方面应有的功能,更好地为来华外国人士提供各种便利.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公示语的翻译则可以看成是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跨文化复制和传播。公示语翻译模因库(meme—pool),深入探讨其中的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跨文化复制、传播的表现类型,可以为具体的翻译提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模因的传播特性,探讨了模因传播过程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归化翻译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言文本中相似的模因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模因,适用于文化接触的初期阶段;而异化翻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及语言,这样就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增加了异质文化的信息。异化翻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说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模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往往是通过模仿,尤其是语言进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经过模拟的手段得以丰富,而模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把文学翻译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对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模因是传播文化的单位,可以被复制和模仿.文化模因被复制传播的过程,实则是以翻译为中介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是动态的、可变异的.一部文学作品中文化模因可复制程度及其在异国的传播效果与译本、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密不可分.葛浩文在其英译本《生死疲劳》中所体现的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超级模因,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读者对作...  相似文献   

6.
从模因理论入手,指出模因和翻译的关系,并提出以模因论指导大学生公示语翻译实践的教学设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针对宁波市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模因理论,优化教学策略,指导大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英语公示语模因的成功复制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语用的视角探讨了酷语的概念、酷语模因传播和构造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且指出酷语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易于社会的传播.但只要是模因,都有好与坏,利与弊.强与弱之分.在文章的第三章还探讨了某些酷语在社会语用过程中的一些偏误和损坏现象.最后作者提出对酷语或新词模因的社会话用研究有利于语言教学、词典编撰、语言的雏护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阐释和审视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理论和实践所实现的目标是要动摇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打破目的语的文化规范,以此来解读外国文本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该文首先诠释了模因论视域下的异化翻译的理据,其次解读了模因论下的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理解文化进化与语言学习的本质联系,立足于模因论,结合对当前语言现状的分析,指出模仿和创新是模因传播的必要条件,通过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种方式,语言才能够进化更新。认为该理论为经典背诵和文本创新提供了确凿的理据,有助于扭转把语言学习认为是技能培训的传统观点,从而最终确立语言学习是一种体验、感悟语言魅力的思想建构过程,模因论对语言教学起到了系统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12.
言语交际的R—A—M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成功交际要具备最佳关联性。Verschueren(1999)坚持“语用综观论”(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对语境因素和结构选择的顺应,并且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受意识凸显度的影响。Dawkins提出的模因理论(meme)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制、模仿和感染的过程。本文在吸取这三个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语用理论模式:关联一顺应一模因模式(Relevance—Adaption-Meme)。此模式不只是介绍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理解和产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分析了在交际过程中言语是如何在说者和听者之间传播的,并运用此模式对言语交际进行了分析。此模式对语用理论的建设和更完整的认识言语交际和传播过程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5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在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的前提下,对英语口头输出能力和书面输出能力影响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和访谈表明,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进行语言输入,对英语口头和书面输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书面输出的影响较口头输出的影响显著。同时在实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对英语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影响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使两者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语言的模因特性即简洁性、形象生动性、离奇怪异性和幽默性出发,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并以乖讹一消解理论为基础,从基因型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两种模因类型分析了网络语言幽默模因特性的实质,旨在更好地解读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拟运用语言模因论对“山寨”一词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进行研究,指出“山寨”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模因,它的传播和影响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的翻译原则和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使译出语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本土化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中的模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此尝试运用模因论对仿拟过程和仿拟种类进行阐释,认为仿拟过程遵循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而仿拟种类正是语言模因传播的两种形式,以期能为仿拟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总免不了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美”的追求,认识和研究翻译过程中关学意识的传递对于翻译本身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在理解过程(对“关”的直观理解和对“美”的深层理解)与表达过程(“功能对等”的选择、“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对“关”的再现和再创造)中准确领悟和恰当传递美学意识,实可影响到能否正确生动地将原文信息中的美学内涵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