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新兴的北方文化与保守的南方文化相冲突,这使得具有南方传统守旧思想的艾米丽难以接受,最终由于追求爱情时受阻而杀害了具有北方特征的爱人,并在古屋陪伴爱人的尸体度过了40年的故事。作者福克纳用简洁的笔触和动人的语言,成功地描写了一个衰败的南方贵族艾米丽·格利森小姐,在面对着无法阻挡的北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侵入,勇于坚守南方文明,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惨故事。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运用多方位的视角及跳跃的思维,通过对分别代表当时美国南北方的艾米丽和恋人荷默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深刻展示了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披露。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及其对疯癫的理解,文章对《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活死人艾米丽·格里尔森进行了对比。伯莎和艾米丽虽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但都有着悲惨的命运。她们都是在权力话语中被边缘化、被异化的他者,是失语的一方。伯莎在夫权的权力话语中被推向了疯癫;艾米丽在多重权力话语的重压下过着活死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但是,是谁以及为什么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却没有定论。从视觉权力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指出艾米丽作为个体的“被看者”在面对“看”所代表的集体权力时,表面采取了顺从,实际运用了最强烈的反抗,扭转了“看”与“被看者”的不平等关系,从而赢得福克纳的一朵代表敬意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4.
美国南方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期,其中边缘化"南方淑女"形象不乏其人.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高度互文性表现在人物"性征"、 "生存空间"以及"话语空间"的边缘化隐喻之中.对两者反差强烈的边缘化隐喻表征的互文性建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解读文本展现的美国"南方淑女"遭受的摧毁性冲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尽管艾米丽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但是仍然能够找出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父权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写作手法很独特,人物形象也被塑造的极富个性。因此自其问世以来,就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从拉康早期的镜像理论分析在父权专制主义以及南方压抑机制的统治下,艾米丽在镜像阶段中的畸形成长与发展,以及这种畸形发展如何促使她毒死自己的恋人—荷默.伯隆。  相似文献   

7.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和艾米丽都以悲剧性收场。两者都是没落贵族,均身处变革时代却保守顽固,拒绝接受新事物,最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两者都有家庭的种种不幸,但对现实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生活在昔日南方贵族的精神家园中。  相似文献   

8.
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垂死挣扎,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文明已逝的悲剧。福克纳正是借助爱米丽,表达了对消逝文明的哀思,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由此为南方文明献上了一曲悲怆的挽歌。  相似文献   

9.
王喆 《兰州学刊》2013,(6):214-216
艾米丽深谙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关于人物、性格、身份及心理活动的创作态度,对于那些习惯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女作家为他们提供了多把理解小说人物的金钥匙——孩童经历、面部特征、出身遗传、潜在意识、环境影响等等。尽管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对社会道德要求很严格的时期,几乎所有作家都遵循"说教的美学",但在《呼啸山庄》中女作家选择了宁可颠覆维多利亚时期人物创作的传统惯例,也不愿让自己的想象力屈尊迁就。正因如此,这便有了她的千古绝唱——《呼啸山庄》。  相似文献   

10.
《简·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人曲折、艰难的爱情,塑造出一个不甘屈服于世俗压力、追求自主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这样的女性思想观念绝对是对男权主义的重大冲击,将女性意识较早的体现出来,把女性意识的觉醒、抗争展现的深入人心;《呼啸山庄》是以主人公追求自我为主线,实现女性意识的独立自主。凯瑟琳勇敢挑战父权制度,为了摆脱伦理、道德、教育、婚姻的束缚,不惜以生命抗争。将试从艾米丽·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言辞之中,分析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女性社会地位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短篇小说《厄舍府崩塌记》和《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的比较,从哥特小说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在环境,人物描写,性格命运刻画及故事情节,结局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可以把握纳莉·丁这一关键人物的言语策略和围绕她而展开的结构安排,从而发现作品持久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作者在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和对19世纪上半期,即英国资本主发展时期各个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13.
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云梦学刊》2000,21(2):92-9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极具个牲特征,超前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确立了她作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的崇高地位。她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技巧与20世纪初开现代诗歌先河的英美意象派理论和文学鉴赏大师T.S.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有惊人相似的吻合。本文拟从狄金森意象这一角度,介绍意象派和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以论述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莉的玫瑰花》中 ,艾米莉的一切怪异举止均源于她的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 ,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逐一对艾米莉的行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美国 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新颖独特的意象和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著称。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她的诗歌跌宕起伏 ,变换无穷 ,而一些诗歌也因此晦涩难懂。本文试从实现狄金森这一独特诗风的语言手段 (语言变异 )出发 ,解读这位神秘女诗人。L eech( 196 9)指出诗歌语言有 8种变异 ,本文将围绕狄金森诗歌最突出的两种语言变异 (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 )展开 ,希望能为读者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精选了艾米莉.迪金森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