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任务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自我意识高于神及宗教,从而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使人具有真正的主体性并获得真正的内心的安定。马克思博士论文主张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之视为真正的自我意识之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博士论文通过研究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指出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界限,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道路.哲学的出路就在于扬弃自我意识哲学,依据时代精神提供的本质,通过理论批判推动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因此马克思本初的体系原则,既不是黑格尔哲学的原则,也不是黑格尔派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而是以自我意识哲学为主导、扬弃吸收上述思想的新的启蒙主义哲学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则是自我意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转向黑格尔哲学之后,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才去考察希腊晚期哲学。他的博士论文是考察希腊哲学的成果,它表明马克思当时基本上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上,又大大超过了黑格尔,同时也超过了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非常重视自我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把自我意识看成是自由的象征。把这种自我意识当作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哲学倾向。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思想的开端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自我意识是论文的主题、立足点。同时由于对现实性的反思形式的理解不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后来思路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借助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哲学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自我意识概念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鲍威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内蕴:由绝对否定性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自身的显现方式,由赋形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而现象界或自然的显现方式则决定于作为现象界的绝对形式的时间所规定的感性的自我意识,最后,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是自由的显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马克思的宗教、政治批判,而包含在这一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研究又反过来促使他明确了哲学的世界化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意图使哲学贴近现实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虽不完全成功,但却启发他重新提出了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求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哲学,而马克思也正是在把"纯哲学"转化为历史观、特别是转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幻想。至于有研究者否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观,则是由于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的理论意图理解为了对具体经验现实的无条件的开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面看来是在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实则在这种论述中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一种理解,这是通过自我意识、反思、原子的运动、感性等范畴表现出来的,本文主要厘清了哲学上的反思性思维与科学上的对象性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廓清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的核心反思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当中,卢卡奇一直存在着恢复黑格尔主义传统的主张,并怀有强烈的黑格尔情结,卢卡奇一生的思想始终没有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他从对辩证法的历史化角度,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概括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虽然超越了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没有在根本上超出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好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无论如何也不能超出马克思而向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与“什么是哲学”的答案始终悬而未决一样,“什么是政治哲学”这个问题也为学界争论多年而从未有过“公论”。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政治哲学是具有深远历史传统和丰厚思想资源的研究领域,但将这种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哲学却是现代学科构建过程中的晚近事件。以现代政治的现实视角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回顾和归纳大致界定了政治哲学的本性、研究对象与致思方式,也在古典与现代的贯通中明晰了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在《博士论文》(指马克思在1839-1841年初撰写的博士论文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批判和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赞誉过后,马克思通过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理解,颂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这样,马克思“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揭示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评论为标志,马克思早年思想表现出现代性的基本定向,亦即持一种非批判的启蒙主义立场。从“传统”的专制极权走向“现代”的自由民主成为早年马克思的根沐实践诉求。由于《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了思想上的原则性转折,最终走向了对启蒙主义的辩证扬弃。发掘马克思思想的启蒙主义出发点,能够回应将马克思与专制和集权思想联系起来的曲解,当然也应该避免将马克思的思想还原为一种早年的自由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被西方社会视为一种认知理论,由于缺乏价值方面的关怀而在与西方政治哲学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恰恰体现了规范与认知的统一,它作为一种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关怀的政治哲学始终内在地包含着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维度,这在马克思最初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有所展现。尽管早期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作为现实的个人的重要性,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详细系统的阐述已经充分表达了他认为人民作为主体应当树立自我意识、反思生活、反抗强制、追求独立自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具有丰富的制度批判思想。马克思企图通过这种制度批判来实现他的真正的理想和追求,即人的解放。而该著中马克思把制度批判与人的解放初始链接起来。这也使马克思从此走上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并成为其全部理论的线索、立场和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托洛斯基与野兰花》中,对哲学的"使命"或"任务"这一问题罗蒂无法作出回答。在《民主先于哲学》中,罗蒂提出为自由而牺牲道德是一个合理的代价。论题从对这两个问题的疑问展开,然后从施米特的视角思考,通过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阅读来理解政治哲学的重要性,突显道德的"严肃性"。最后,重新提出"为什么要哲学"这一问题,对施米特的政治哲学提出质疑,对罗马人施米特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贫困》中蒲鲁东以"唯心主义的系列辩证法"为指导阐述了他的机器思想:一是机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机器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蒲鲁东,科学地论述了机器的产生及其与分工的关系,但对蒲鲁东揭示的机器的坏的方面则是默认的。到创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应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相区分的思想,从而解开为何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蒲鲁东揭示的机器的坏的方面保持默认态度这一疑团。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当今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