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定性、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以及支撑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不能简单模仿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简单走回头路,必须运用创新理论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迄今已有约150年的历史。作为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它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到仿效苏联、建立以中央集权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现代化道路几经转换。每一次转换,都有其必然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都有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国家建构现代化道路呈现多元趋势,且国家命运与道路选择休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扬弃,是对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的升华,是对中国旧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路径基石,对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观照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朝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论述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国策和发展道路,最后指出应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美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各阶级、各社会力量不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并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探索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模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情,探索出改造与建设并举的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特征,探索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模式。新时期,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执政党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找准切入点以深化改革等方面坚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包爱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洪秀全、康有为与孙中山等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对中国与西方国家贫富强弱和现行制度的表面观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失败了。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坚实的国情研究基础上,并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国情,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前者的失败与后者的成功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定位——“国情论”和“初级阶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我们党对国情的认识日趋深化,由“国情论”、“国力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初级阶段论”的确立是对现代化建设所做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更高层次的“国情论”,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法制实质上经历了一个法制现代化的运动,并且这一运动还会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前。本文以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为主题,分别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动力以及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孙代尧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5):16-24
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的"两个创造"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所形成的精神传统的逻辑结果,赋予了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的结构功能和新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总体性历史叙述,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11,15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内涵作了简洁明快的概括,这一理论综合所蕴含的历史容量彰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理论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的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内涵的形成起到了开创和奠定的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庆泓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6):114-117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努力已一个世纪有余,然而文坛经典之作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话语转型而来的却是“失语”的焦虑;“颠覆”“消解”之后却不见有效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一,我们的文艺理论一直在西方的文艺理论里徜徉;二,我们的创作在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形式。显然,我们的现代化已走入误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照亮我们走出误区的圣火。 相似文献
12.
高尚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28-32
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召开的谋划“建设新中国”的一次重要代表大会。七大不仅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论证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构建了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和重要政策,初步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汉钦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79-80
面对“五.四”以来西方诗学殖民我土、中国古代诗学日趋边缘化的局面,中国古代诗学应如何加速其现代化的进程,以改变其在文论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界的现状,赢得应有之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文章意在探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杨同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84-86,91
中国家族管理存在特定的环境背景 ,家族管理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合理性 ,用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替代家族管理失之简单。家族管理的现代化应走一条渐进的 ,伴随着环境的改善、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将伦理规范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王胜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28-31,70
中国社会现代化正处于重新启动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现代化的国际国内条件也表现得最为成熟。从国内条件看 ,政治上表现为现代化理论和领导集体的成熟 ;经济上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条件上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社会架构和国民的成熟。从国际条件看 ,时代特征显现出的现代化新特点 ,使中国现代化条件处于最好的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最好的时期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中国利用世界市场的条件成熟 ;世界现代化正处于平稳的间歇期 ,中国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时机成熟 ;早发现代化国家提供给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也相对丰富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家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68-79
文章就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为题进行研究,意在从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认为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近代化,而没有辛亥革命又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政治的变革。进而证明在近代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武伟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1-13
农民在我国社会群体中占很大的比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民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农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农民实现现代化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8.
罗立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晚清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屡次侵略而渐次沉沦,内部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这向尚处锁国状态的近邻日本频频发出强烈警报,使其获得改弦更张、积极面对列强来袭的启示,并断然走上开国、倒幕、维新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