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纵观世纪之交的形势时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分析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实现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是建设新型国家的根基命脉。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既是人类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是最神圣的使命。卡西尔指出,自发性和创造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知识凝聚着众多知识渊博者与知识渴求者智慧的结晶,而创新更是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海 《统计研究》2004,21(10):44-4
在当前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技术创新及其作用越来越备受关注的情况下 ,进一步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深入研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状况 ,特别是研究对国家起关键支撑作用的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必将对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国重点企业的目前技术创新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现状近年来 ,我国重点企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统计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创新。当今世界 ,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是时代的主流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的灵魂。统计信息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服务 ,如何在服务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战略课题。纵观统计发展的历史和世界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要在如下方面实行创新 :统计信息观念创新。一是统计信息意识的创新。对统计信息的本质、特征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统计信…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相似文献   

6.
创新     
邹韬奋曾说:“事业上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是啊,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只有新的产品,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这些都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去创新。如今人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可见,创新在今天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浙江统计》2001,(3):4-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世纪里 ,统计工作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为此 ,本刊推出“局长访谈”专栏 ,及时追踪统计工作新热点 ,聚集新思维 ,探索新问题 ,交流新经验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熊孙魁  黄小平 《浙江统计》2002,(8):23-23,46
“创新”一词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创新意在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大内容:一是发现新产品,二是应用新技术,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获得新原材料的供给,五是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迎接新经济到来的时代,必须将创新理论运用到统计实践,以实现统计工作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入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近年来,我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据统计,1999年底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528个,通过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已有34家,省级认定的技术开发中心93家,均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已达到15.2万人,其中研究与开发人员4.6万人,均为全国各省市之首。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 由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引发的创新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创新"的含义,也从最初的"建立一种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构成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发展到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成果传播与扩散系统、政府和社会支撑系统等子系统的完整的国家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李京文 《中国统计》2001,(12):19-21
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柱。21世纪已经来临,创新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其发展趋势怎样,是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年同志十分关心的大问题。“创新”概念被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一门很有影响的学问,应首先归功于美国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1883~1950)。他首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但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  相似文献   

12.
一、统计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发展趋势表明 ,2 1世纪必将是科技创新主导的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十五”期间 ,国家统计系统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不断促进统计科技进步和创新 ,为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统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任务越来越繁重 ,难度越来越大。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论统计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创新也是统计发展和提高的原动力。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因此说,统计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本身职能和发展的要求。从现实情况看,统计创新要在统计改革,研究新情况、确立新思路、新政策,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增强统计三大职能方面下功夫,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未来的新...  相似文献   

15.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自已的民族精神,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其结果只能是受制于人。“自强不息、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就是我们当代的民族精神。它激励我网各族人民,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已任,为推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与研究型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 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因此,要快速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计信息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服务,如何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战略课题。一、统计信息创新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统计工作中的体现和要求,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创新思想,在统计信息工作中首先进行观念的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统计与咨询》2002,(2):4-5
一、统计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发展趋势表明,21世纪必将是科技创新主导的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经济学家马J.雷因指出:“广义的贫困概念有三个定义:基本生活费用、收入分配不均、外在影响。”基本生活费用是指维持生命、体力所需要的最低生活费用,它是判定贫困与否的客观标准,收入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人被定义为“穷人”。这是绝对贫困的概念。依据这个定义来测定贫困的方法有营养法和基本需求法两种。收入分配不均是指按收入十等分法考察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大学生正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力量。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量模型对展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文章基于SEM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的理论构架,对假设的理论构架进行了操作化的定义并编制了问卷,最后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