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出路在于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在进行民族旅游开发中应该切实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加强环保,实施生态旅游,从而使民族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业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民族文化旅游及生态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可以为其他类似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依托,同时发展旅游业必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加强对导游人员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培训。从湖北巴东神农溪漂流旅游景点的导游人员调查情况可知:保护发扬民族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民族特色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分析了民族特色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几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开辟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之路,重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进行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改善旅游的软硬件设施,适时变迁旅游管理制度和加大与高校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湖北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时期,旅游业对于开发湖北丰富的资源从而促进湖北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十五”期间旅游业在湖北经济发展的地位与贡献进行反思,针对湖北旅游业目前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整体形象、创汇能力、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目的在于全面推进湖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实现“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试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绍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保护。文章以绍兴为例研究了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绍兴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当前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民族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民族旅游在“以人文本”、“以文化为核心”的召唤下,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受游客青睐。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本文以裕固族为例对甘肃民族旅游作简单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业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因村民主体地位不受尊重、旅游资源产权主体不清、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偏失等多方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环境破坏、文化失范、权益失衡等“不民生”行为.民族地区政府需要深度审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民生需求问题,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构建民生保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角度规避其负外部效应,以期达到旅游开发、村寨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民生目标.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旅游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文章以云南省的临沧、怒江、红河、西双版纳4个各具特色的边境州(市)作为案例地,探讨了旅游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构建了“乡村农业+旅游”的临沧模式、“交通与体育+旅游”的怒江模式、“遗产与康养+旅游”的红河模式、“生态与文化+旅游”的西双版纳模式,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资源转化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地区综合效益”旅游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机制,以期为探索旅游业促进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出理论贡献,为我国其他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重庆发展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开发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的开发应该实施多项组合开发策略,培养龙头,创建品牌,突出特色,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其民族地区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与创新,是民族地区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乘势而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是提速赶超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标尺。以德宏自治州为例,基于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化战略是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产业创新是旅游业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其中。旅游国际化的战略重点是出境旅游手续便利化、入境旅游产品建设、第三国客源通道建设、国际客源市场开拓、跨境旅游新通道营销等,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型企业。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扶贫这一命题是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 ,具有旅游开发的基础。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阐述了旅游开发扶贫的功能。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论述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品牌培育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湘鄂渝黔边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库”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章概述了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品牌培育的意义,提出了对该区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促进民族县域经济起飞的重要杠杆,是壮大民族县域经济的现实着力点.而县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市场营销则在推动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以民族县域旅游经济为突破口,结合县域旅游发展及旅游市场营销现状,提出该县县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提升并形成鲜明的民族县域旅游整体形象,扩大民族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以期促进县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民族地区是一个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的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旅游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研学旅行等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优缺点和实施步骤,认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应该发展文化旅游、研学旅行,并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扩大旅游扶贫的受益半径,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四川民族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经济发展区,拥有丰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方略的根本抓手,是践行绿色低碳规划引领、助力“双碳”政策理念与目标达成的必然选择,是有效阻断致贫返贫风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动力。基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提出了应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构建多元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搭建跨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多元协同监管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测量湖北省2005—2012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对比高铁开通前后其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变化,分析高铁对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高铁开通以后,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显著提高;高铁对湖北省各旅游行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全国范围内,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湖北省内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均衡,武汉、宜昌等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增强。针对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