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徐显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2):63-68
荒野场景屡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创作中。通过分析《土乐》中的荒野叙事,文章阐释了《土乐》中荒野的深刻意义。首先,荒野中蕴含着种族间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成种族间的和解;其次,荒野中人类恢复了自然界普通一员的身份,人与野生生物之间有机会亲密互动和形成亲情关系,即荒野可以消解人类和自然疏离的异化关系,重建和谐生态关系,实现物种间的和解;再次,荒野是医治个人创伤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在荒野中实现了与自我和解。此外,将人物置身于荒野,有利于构建澳洲白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其摆脱无根状态并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鲜明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2.
侯飞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56-61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获奖作品。凭借该作品,温顿可谓小试牛刀便一举成名。小说围绕西澳大利亚捕鲸小镇安吉勒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鲸鱼捕杀者和保护者激烈对抗引发的骚乱展开,准确捕捉了安吉勒斯在新时期国际环保组织掀起的反捕鲸示威活动中受到的强烈冲击和震动,以及小镇居民对捕杀鲸鱼的不同态度。蒂姆·温顿将有关鲸鱼的航海日志﹑报纸摘要﹑示威口号以及科学文献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拼贴叙事,其生态主题跃然纸上。通过捕鲸者与反捕鲸者的较量,《浅滩》强烈地体现了生态主题和环保思想。
相似文献
3.
侯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以澳大利亚殖民历史为背景,《浅滩》围绕捕鲸镇安吉勒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鲸鱼骚动展开,准确捕捉了捕鲸镇在反捕鲸示威中受到的强烈震动及小镇居民对捕鲸的疯狂热情。澳大利亚捕鲸史与殖民史密不可分。鲸鱼骚动直指殖民历史,鞭挞了残酷贪婪的殖民者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浅滩》体现出强烈的后殖民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写实手法,讲了一个发生在客车上的故事,故事中三个人物:“我”、“尖厉声”者,抱婴儿的妇女都是简笔白描,但人物性格品德却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5.
毛慧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金圣叹与李卓吾批评《水浒传》 ,在思想方面和艺术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基本表现为 :金评比李评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他们各自角色身份不同 ,批评视角不同 ,批评眼界不同 ,对作品发掘的深度不同 ,显示出不同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6.
王福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2-124
根据解构主义修辞学理论,分析蒂姆温顿的恐怖小说《冬日的黑暗》的“非理性”隐喻含义。该小说运用大量隐喻丰富了文本内涵,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认识,传递出更为深刻的人文寓意。 相似文献
7.
8.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区别性特征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呼吸》中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说明这些特征如何建构起人物间的纽带和联系并最终决定着人物的不同命运,以深入理解作者人物塑造的独特技巧和小说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0.
张高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9
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为古春秋记事之成法,孔子作《春秋》因之。左丘明本《春秋》而为传,或排比史事,或连属辞文,或探究终始,《晋书·荀崧传》称其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左丘明作传,有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法。可见《左氏》释经,承比事属辞《春秋》之教,薪传张本继末、探究终始之历史叙事法。《左传》体虽编年,然于世局变革之际,往往出于终始本末之叙说,如《重耳出亡》《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季札出聘》《王子朝告诸侯》诸什,发明尊王、攘夷、重霸之《春秋》大义,皆因事命篇,原始要终,侧重事件之本末叙事。"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之纪事本末体优长,已胎源于斯。 相似文献
11.
吴成保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103
<散步>这篇短文选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一册第一课.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莫怀戚先生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一文中说,一是全家人散步,确有文中所写的某些事,二是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的谈话. 相似文献
12.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奖获奖小说。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生态主题思想,而对其揭示出的人性阴暗面的主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善良、积极向上”的理论, 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剖析小说中暴露出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等五种“搁浅”现象,而要解决这五种人性“搁浅”的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存问题,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3.
蔡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4):103-108
比较三个与“socialwork”对译的日本社会福利学概念 ,分析SocialWork在日本从社会事业到社会福利事业的演变过程 ,论述日本社会福利学界关于“socialwork”的认识 ,为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116-117
由任士荣所移植的手风琴版《梁祝》,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手风琴版《梁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民族性,它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音乐欣赏的本体价值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133-135
音乐欣赏的本体价值是其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审美价值,是音乐欣赏之"体";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智力开发,促进人的身心协调,这是音乐欣赏的现实功利价值,是其"用".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是本体的、第一性的,其他的现实功能和价值只能是从属和派生的,任何去掉审美内容而试图单独达到某种实用功能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6.
XIE Ling-xiang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其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尽管西方以往不少学者对审美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系统、严格地为"审美"划出独立领域,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却是康德。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把审美愉悦从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追求善所引起的愉悦区分开了,此命题在康德整个美学体系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显鸿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1-95
监狱叙事虽然没有成为过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存在,考察其叙事伦理的嬗变也有某种学术意义。以六十年代的《红岩》、八十年代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新世纪初的《报告政府》为样本的当代监狱叙事,形成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叙事伦理谱系。这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从高度意识形态化向更为多元的世俗化的演变,也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所折射的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从拘束到开放到多元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本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国有资本保值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为了有效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必须树立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观念,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确保成本的足额补偿。 相似文献
19.
李曾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
《艺术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与艺术专业的教育不尽相同。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因而,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对这门课程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