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影响极大,而其词论却相对淹而不彰,有论者以为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形成在先,进而影响了其词论;而有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笔者通过对王渔洋词论专著《花草蒙拾》成书时间和内容论点的考察,参以王渔洋扬州五年的文学活动,发现渔洋词论和诗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推动了王渔洋神韵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乾隆年间,正当对王渔洋及其神韵说毁誉不一、争论纷纭的时候,诗人、学者翁方纲来山东任提学使,他对这场争论说了几句引入注意的话。他说:“至于严沧浪之论诗,上接王官遗意,先生(指王渔洋)盖亦偶借拈之,非直以此概千载诗家也”(《渔洋诗髓论》)。这里称渔洋的神韵说是对严沧浪、司空图论诗学说的“偶借拈之”固然不妥,但是他认为神  相似文献   

3.
一、 清朝康熙年间的诗坛,王渔洋执其牛耳,主持风雅数十年,“词客名成多弟子,宫人口熟半诗篇”(《愚山先生集》卷四十一),海内士子无不诵习渔洋山人集,几乎家置一集。其标举“神韵”说诗笼罩前清诗苑。  相似文献   

4.
王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九论唐代乐府诗,云;“草堂乐府擅惊奇,杜老哀时托兴微.元白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道妃豨.”称道唐代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乐府诗都写得好,具有古意,而不是机械模仿古乐府.其言颇为简括中肯.王氏此论,在其诗话中有较具体的阐述,可供读者参证.王氏门人何世璂《燃灯纪闻》(《清诗记》本)第十九条述王渔洋论乐府诗有曰:  相似文献   

5.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由唐圭璋、施蛰有、马兴荣主编的《词学》,第四、五辑已于近日相继面世。《词学》各专栏以“论述”和“文献”为重点。第四、五辑的“论述”部分发表了《况周颐词论管窥》,对况周颐的词学观点。作了充分的研索和阐发。《论阳羡词派》一文从地域、意趣格调、渊源三个方面对被忽略的阳羡派进行了论证。此外还刊载了《袁去华  相似文献   

7.
渔洋以诗享盛名於当世,“主持风雅近五十年”。晚岁肆力于笔记之作。自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十六岁开始,至康熙四十八年(已丑)七十六岁,二十年间,成书五部,即《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公甘余话》。这些著作是他一生阅历、学问的结晶。 渔洋的这五种笔记,《四库全书》皆采入“子部·杂家类”中的“杂说” 一类。  相似文献   

8.
山左词人有论词文字的,主要有五人。晁补之词论以词须当行本色、崇雅尚韵、注重创新为内容。李之仪词论主要论述词的创作,内容包括词之作难于诗、词应以花间所集为宗和兼取本朝名家善铺叙、重创新、用字有来历等长处。李清照明确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强调词须协音律,还要重铺叙、崇典雅、尚故实,对晁、李词论有所承传,在词学批评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王渔洋词论内容广泛,主要论述了词的正变问题,词的创作要生香真色、讲求句法、注重“独胜”问题,词的批评要对不同派别兼收并容、取其所长但不苟同等。郑文焯论词崇尚白石清真,主张正确处理文与意、文与学的关系。其词论受浙西、常州两派影响,而后者对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著作,一是《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以下简称《现代观》),一是《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以下简称《女性叙写》)。《现代观》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篇长文,后一部分是前几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迦陵随笔”。本书站在现代立场,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词学的一些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沈曾植对此论深表赞赏,他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其实,明代的王世贞早就说过:“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弇州山人词评》)杨慎也曾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词品》)清代刘体仁称李清照:“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铎》)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清韵赞李清  相似文献   

11.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12.
论欧阳修在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黄信德欧阳修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共收入他的词241首,在两宋词人中,是存词较多的一位。对欧词的评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以“仍袭花间余风”或“多承南唐余绪”、“酷似冯延巴”论之,而对他在词的领域里...  相似文献   

13.
《渔洋山人精华录》是清朝“一代诗宗”王渔洋众多著述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清人对此书多有研讨,其中伊应鼎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就是一部有特色的作品。然此书自乾隆年间刊刻以来未能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故而流传不广。文章对伊应鼎生平及刊刻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因由作了初步考订,并概述了伊应鼎诗评的特点,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蚕尾老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1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康熙50年,78岁卒。渔洋一生仕宦45年,公余读书、赋诗为文,从不间断,给后人留下了大批著作。所著《带经堂集》中,有诗50卷,文42卷。另有杂著《皇华纪闻》,《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二十余种一百余卷,此外还编辑古人和同代人的诗文近百卷。渔洋是清初的著名诗人,“神韵”说的首倡者,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主持风雅近50年”。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本文不准备对渔洋及其著述作全面的评价,只就关于他和他的《居易录》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5.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分三题。《“画屏金鹧鸪”、“弦上黄莺语”与“和泪试严妆”》是对《人间词话》论温庭筠、韦庄与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的评述。《“创调之才”与“创意之才”》分析《人间词话》对周邦彦及其词的论述。而《“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旨在说明《人间词话》对苏轼、辛弃疾词风同中之异的深刻揭示的重要意义。文章充分肯定了王国维在词学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也指出了有些论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正> 李清照的《词论》,历来颇有怀疑为“托名伪作”者。至当代的词学界,还有一些学者持这个看法。马兴荣先生的《李清照<词论>考》一文,在这一派意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马先生说:“从世传为李清照的《词论》的出处来源,流传情况以及《词论》本身存在不应有的疏失和《词论》的主张并不指导李清照的词作三个方面来看,可以说《词论》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号称词的中兴时期,而词学研究尤盛。作为常州派的重要理论家,周济的词学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宋四家词选序》、《词辨序》等。周济论词,主要继承张惠言关于词应“意内言外”,以“比兴手法表现其温柔含蓄、低徊要眇”之情,有“风骚”之义的主张,并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特别是他对于词必须有寄托并如何才能达到寄托的途径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常州派的词学理论,给后来词家、词论家以很大影响。《宋四家词选序》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  相似文献   

19.
对李清照的《词论》历来毁誉不一。从《词论》文本来看 ,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 ,她认为词与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她的词正是其理论指导的产物 ,尤其是后期词在折射深广社会内涵的同时 ,更注重音乐性 ,与《词论》相印证 ,努力实践着她的词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联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水乳交融、互相关联的两个系统。大致有如下四种不同的观点:(1)相互独立模式;(2)相互交叉模式;(3)相互包含模式;(4)循环联系模式。我国“教学”一词的出现先于“课程”一词。历史上人们重教学研究而轻课程研究。上世纪末,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进一步深化研究。作为学科,从《教学论》发展到《教学论》与《课程论》并存,进而发展到两“论”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主编《课程与教学新理论丛书》当考虑上述研究基础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