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绍兴师爷作为职业化的幕友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但是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极为有限。本文试图通过对《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人物列传的梳理,对绍兴师爷游幕地域以及当时社会对绍兴师爷的评价标准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阐述,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地域性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2.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3.
汪辉祖是清代誉满全国的绍兴师爷、幕学家与法律专家,他的幕学著作,阐述了清代幕业的技术原则与道德规范,提出就幕宜慎、律己立品、尽心事主、保民便民等见解。作为清代幕友的典范,其幕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清代幕府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雪鸿轩尺牍>是绍兴师爷龚未斋的尺牍集,目前出版的<雪鸿轩尺牍>收有书信186篇,然仔细阅读,我们发现这186篇书信非龚未斋独作,其间混有同为幕宾的缪莲仙的作品,而世人将缪莲仙的游幕经历及人品幕德与龚未斋混为一谈,这对龚未斋乃至"绍兴师爷"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予以澄清.而出版界也应该还龚未斋一个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有清一代盛极一时,但历代只是政府官员的私人"秘书",并无官衔职称。自咸丰年间曾国藩幕府起,其性质发生了变化,"作幕为官"现象盛极一时,这既与清初师爷团体的兴盛有关,也是特定社会时期、历史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现存的两部清代道咸年间的尺牍集,对“无绍不成衙”这一独特的人文现象,作一区域性的微观分析。指出:由于生存压力,绍兴人大批外出游幕、充当师爷;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胜,他们不仅将幕学作为家传之密,子孙世业,而且还利用联姻、结拜、攀援同乡官吏等手段,呼朋引类,互通声气,形成了一个个网络,从而对清代政治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对文化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在绍兴历史上,越文化的发展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关系密切.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永嘉之乱以后,东晋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家族王氏和谢氏对绍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及此后绍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人才一部分是本地产的,另一部分却是移民后裔,或者是移民与土著结合的产物.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高明的绍兴人找到了当师爷的办法,向全国各地输出大批师爷,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近代从绍兴出去的名人如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以及从绍兴出去的"的笃班"在上海才形成风靡全国的越剧,都印证了文化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个特点任何地方文化都概莫能外.要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就要鼓励人才流动,如果只出不进或只进不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枯竭、呆滞,或者饱和、浪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今天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绍兴师爷究竞渊源于何时,史载阙如,也难以推断。然而,迟至明代,绍兴师爷确已相当活跃,且闻名于世了。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嘉靖年间的徐渭就是典型的绍兴师爷。“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及明清,随着中国官僚体制的日趋完善与强化,其势力继续膨胀,“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雍正、乾隆以后,绍兴师爷更演进成为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它与有清一代相始终,与商人、绅士、官吏等社会群体共联姻,共同操纵了清朝封建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绍兴师爷”与当代私人秘书两者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雇主的关系、工作职能和范围、社会地位和作用等六个方面加以比照分析,确认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以期有效地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私人秘书的职业观,推动当代私人秘书队伍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大、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绍兴师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绍兴师爷"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绍兴师爷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异常复杂的心态历程。该文通过对绍兴师爷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心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以求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评价绍兴师爷。  相似文献   

12.
师爷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曾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刑名师爷,不仅在司法诉讼史上,而且在法医检验上也有诸多的成就,清朝的许多法医检验书籍即来自于他们实际的检验发现。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特殊以及我国法医学发展缓慢等原因,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往往忽略刑名师爷这一特殊群体在法医检验方面做出的贡献,因此本文着重刑名师爷与法医学的关系及产生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李益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昌龄、李益都是唐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曾出佐戎幕,从军塞外疆场,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与考验;都以独树一帜的边塞诗闻名于世,成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都以擅长七绝诗体并作出了重要艺术贡献而事誉诗坛;都表现出一种激昂慷慨的鲜明诗歌风格和基调.这是他们诗歌创作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同中之异,如虽都以"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著称,但王是壮而悲,李则悲而壮;虽都擅长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但王以言情见长,李则写景入胜;在七绝诗体的构思、结构方面,王诗偏爱转折,李诗多为递进.这当中既有不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有诗人思想、性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官场感情牌     
李方恩 《社区》2014,(23):41-41
在清代的基层政权中,绍兴师爷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地方政府的司法与民政发挥着重要影响。有时,一些高级官员也要借助他们的智慧来应对波谲云诡的官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文人刘成禺在他的《世载堂杂忆》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5.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的原因有三(一)河姆渡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酿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的酿酒史开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二)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鉴湖水和精湛的酿酒工艺为绍兴黄酒成为极品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三)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唱,使黄酒与文化结合;绍兴师爷和明清商人的南来北往,使绍兴黄酒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6.
张祜与韩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诗学观念方面,其中既有相近的观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对《诗》《骚》的接受角度不同和对历代诗歌的评价不同是他们诗学观念的主要分歧,由此造成了他们各自诗歌的不同风貌。张祜的诗歌与韩愈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已表现出中唐向晚唐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以来,晚清幕府研究成果丰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公开出版的论著数量较多,平均每年有一部专著问世;研究的领域扩大,宏观研究加强,以著名幕府、绍兴师爷为代表的个案研究成果显著;研究的方法、视角和材料的发掘等都有新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诸如宏观研究不够、立意不高、重复研究、拓展的研究空间不大和新材料发掘少等问题。检讨十多年间的研究状况,以期推动晚清幕府研究的繁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道与言存在着矛盾:道是一个无而一的实在,即永恒的、普遍的、不能对象化的存在,而名言和概念只能表达具体的对象,因此道常无名。道虽不能言,但不言说,这种微妙精通的智慧就不能得到传承,道在表达自身的方式上存有规律性。老子在阐释及解决道与言的矛盾中表现出哲学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张凤翙、井勿幕等人,都是陕西辛亥革命名人。由于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涉足全国乃至日本,因此,他们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也远远超出陕西,与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黄兴的关系均颇为密切。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兴与于右任、张凤翙、井勿幕的关系,为研究陕西辛亥革命人物做出了新的努力,也为研究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些具体活动提供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主要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有些职业,也是以人为对象的。但他们与劳动对象的关系,远不如师生相处的密切和持久。二是劳动手段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劳动,使用诸如粉笔、挂图、仪器、电教设备等等。但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