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三八六年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的、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北魏王朝建立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早已建立了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公元四七一年具有远大政治眼光的魏孝文帝元宏即位,他和他的祖母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改革措施。于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颁布均田令,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奴婢授田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的一环。拓跋鲜卑本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游牧部落,在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民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它适应中原汉族地区业已存在的比较先进的封建农耕文化,全面地走上了农业化、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3.
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各种交往是公元4世纪后期到公元6世纪初期北方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北魏北边防务措施也主要是针对柔然展开的.与以往中原政权的北边防务相比较,北魏的北边防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正> 南北朝初期,山东是南方刘宋王朝与北方拓跋魏王朝激烈争夺的地区。公元5世纪60年代山东入于北魏,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山东先后隶属于北齐、北周。这个时期山东的历史,实际上是北朝历史的一部分。北朝  相似文献   

5.
甘肃地方历史悠久,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甘肃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献出了聪明才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学点甘肃地方历史,对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团结,搞好甘肃两个文明建设,是需要的。甘肃省名的由来,古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而得名。甘州始名于北魏拓跋珪即代王位之登国元年,东晋孝武帝司马(目翟)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肃州始名于隋文帝杨坚仁寿二年(公元601年)。北宋仁宋赵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与西夏和议成功,封赵元昊为夏王,始置“甘肃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清圣祖玄晔康熙  相似文献   

6.
陈启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男,汉族。1931年生,海南省崖县人。195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在北京考古研究所作考古研究工作。1958年调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从1986—1994年先后任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广东省地名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早年从事北魏均田制和拓跋鲜卑族发展史的研究,发表过《论拓跋鲜卑南迁及其氏族制度解体》等论文。随后,研究苏轼,发表《苏轼的政治态度剖析》、《略论苏轼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     
《中文信息》2007,(6):47-49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低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于太和十长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他实习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9.
魏孝文帝,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名拓跋宏,亦名元宏,是一位杰出改革家,为北魏的改革作出了贡献,对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孝文帝改制”上距西晋灭亡150余年,下离隋统一南北90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改革成功,对拓跋族来说,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它历来为治史者关注。“孝文帝改制”的成功,除了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前人改革的基础等客观条件外,自然与元宏个人的素质,即他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有密切关系。对这些,人们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此作一些…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建平”、“承平”纪年索隐──北凉且渠无讳退据敦煌、高昌有关史实柳洪亮公元439年北凉且(或作沮)渠牧犍亡于北魏后,且渠无讳率残部曾一度退据敦煌,最后于公元442年逾流沙经鄯善西迁高昌①。《魏书·沮渠传》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相似文献   

11.
在北朝史上,改革浪潮时起时伏,时断时续.其中尤以北魏改革为历代所注目.北魏改革很难明确详尽表述其起讫时间,但可以大致地认为,从拓跋珪称魏王后,北魏国内的各种矛盾就日趋发展.北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北魏统治集团必须制定新策略,改变统治手段与方式.这样,在拓跋珪复国后,改革的轨迹初见端倪.中经拓跋嗣、拓跋焘、到拓跋弘时,北魏就起步进入改变轨道.冯太后,拓跋宏亲政后,掀起改革浪潮,给历史留下深刻的痕迹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魏拓跋鲜卑族在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长期稳定,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是加强法制建设,使统治法制化。北魏统治者多次修订法令,编制了一部完整的法典--《北魏律》,它上承秦汉法制之传统,下启隋唐律令之先声,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探讨北魏法律的特点,期望引起史学界和法学界对北魏法律的研究。拓跋族在力微以前(公元三世纪中期)没有法律,也没有监狱,遇有需要裁决之  相似文献   

13.
和林格尔县境内一处已遭破坏的北魏时期的大型砖壁画墓,经抢救清理,获重要考古发现。古墓主人为拓跋鲜卑贵族,入葬时间大约在公元480年左右。墓中一20余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尚存——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组珍贵的北魏时期以世俗内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考古专家学者认为:和林格尔为元魏故都所在,史称此处陵寝为“金陵”。“金陵”是我国目  相似文献   

14.
清代地方官场病及其救治之道──陈宏谋从政箴言探要陶建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新科进士陈宏谋告别故乡桂林的山山水水,入京任翰林院庶吉土,开始领受封建官场的风风雨雨。在以后4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屡任封疆大吏,仕履半天下。所到之处,他都勤廉任职,“...  相似文献   

15.
北魏保太后常氏在扶植拓跋濬即位后,对拓跋濬由保护变为控制,权倾内外,形成了常氏集团。常氏解决了太武帝后期因太子监国、儒佛之争而引起的皇权分化及教化传统选择的遗留问题,她是促成北魏由武功时代过渡到文治时代的关键性人物;但由常氏干政起开了北魏皇太后临朝听政的新传统,从此造成后权对皇权的分张。  相似文献   

16.
拓跋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曾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两晋的交往中,双方在政治上建立了封赐、朝贡与质子关系,在军事上则相互联合。此外,拓跋鲜卑还十分重视对汉族士人的招抚与任用。通过交往,拓跋鲜卑仿效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其内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汉族文化的学习使其文明产生了巨大飞跃,为北魏长期统治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8,(5):77
许三湾城及墓群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遗址,海拔1488米,包括许三湾城、西南墓群、东墓群、五道梁墓群。许三湾古城具有良好的河西古文化化旅游资质,  相似文献   

18.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摹仿汉晋制度,根据政治形势偶设的相国和丞相,多选皇帝的同族宗室成员担任。宗室就任相国或丞相的背景大相径庭,授予相国可视为立储的先兆和准备,旨在提升皇太子的声威和权势,削减游牧行国时代兄终弟及制的影响。丞相的选任则根据政局需要进行。北魏多以宗室担任相国和丞相,与拓跋的传统习俗和特殊统治结构有关,透射出北魏皇族政治之特质。  相似文献   

19.
北魏发展到太武时代,北天师道进入北魏与北魏政治结合,用神学为北魏政权作正统辩护,这是北魏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又成为促进北魏汉化和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支力量。其与拓跋统治者的关系,既有被利用的一面,也有主动有为的一面,这就是以神学服务于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20.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