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忠 《学术月刊》2022,(5):183-205
域外汉籍是推进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琼浦闲谈》,是一册迄今尚未受到学界关注的珍稀抄本。该书成于唐通事之手,生动地状摹了18世纪的中日贸易与长崎社会实态。研究发现:《琼浦闲谈》所述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由此应充分重视活跃于长崎的福州府属人群之乡土背景。具体说来,江户时代在长崎的不同人群之信仰彼此交融,既有中国人对日本神明之借用,又有中国各类信仰崇拜移植日本的更多例子。除了人们习知的儒家圣堂(孔庙)、妈祖信仰、佛教黄檗文化之外,道教系统之“九使”信仰在长崎的影响亦值得特别关注-“九使”由原乡福清的荒洞蟒神到东亚海域史上舍生取义之林姓神明,“九使”信仰从福州府属庶民之“九使诞”俗以及府城倡门邪神崇拜再到融入长崎盛大的诹访神事活动,其间的嬗变轨迹,彰显了东亚海域跨文化风俗传播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透过对福州府土神“九使”与长崎诹访神社信仰之渊源等的分析,可以管窥传统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崎是旅日华侨的发祥地,世代居住在长崎的华侨是进行中日交流活动的主角。本文通过对长崎华侨若干史迹的考察,探讨长崎华侨在中日交流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一、唐船和唐人坊长崎位于日本最西端,九州岛的西北部,距上海仅460浬,堪称一衣带水之隔。从1639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及至工859年“开国”,其间长达220年,长崎是日本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在长崎的对外关系中,幕府只允许中国船和荷兰船来贸易,而同中国的贸易又占最主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中日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规模的扩大,长崎唐人纷纷建立起所属于各自乡帮的寺院伽蓝,其中规模最大的三座佛寺并称“唐三寺”,分别是三江帮的兴福寺、福州帮的崇福寺、漳泉帮的福济寺。福济寺最初本是供奉妈祖的小庵,在唐通事与漳泉帮唐船主的共同努力下始建伽蓝,最终发展成临济宗黄檗派的寺院,直到明治时期随着唐人贸易的衰退,福济寺也逐渐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4.
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中日贸易过程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清商滞留长崎从事贸易,为安排和管理他们在长崎港内的生活,日本官方制订出一整套灵活多变的清商生活管理制度。同时根据中日双方贸易形势和本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起初的差宿制度到后来的宿町制度再到最后的唐馆制度。这些制度对管理入港清商的生活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个清前期中日贸易的维持和延续也是一个重要保障,体现了日方对当时的本国情况和中日贸易态势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是日本刷新政治,改革弊端,赶超列强,迅速崛起的起步阶段;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闻名全世界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有着颇为广泛的渊源.尤其是中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对日本近代改革思潮的掀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影响.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仍然低垂着"闭关锁国"的重重帷幕.德川幕府自一六三三年以来,连续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出海,仅留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而获准来港贸易的又仅有荷兰和中国的商船.因而,透过长崎这扇狭小的天窗,能  相似文献   

6.
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惠莉 《社会科学》2004,(1):96-105
直至晚清 ,中日两国交通仅限于长崎贸易一途 ,其中虽无任何冲突性事件发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崎贸易对两国政治影响的空白。事实是 ,清代前期来自长崎铜贸易的任何变故都曾对中国内政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康熙朝第二次钱制改革受长崎铜贸易牵制的史实考察 ,回答清代中国政治的特点及中日关系在清前期对中国内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代日本曾学习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近代以来,它又吸收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得以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它并非“全盘西化”,而大体能够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予以吸收,而且仍注意继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两者协调、融合、并行不悖。一回顾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德川时代(亦称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虽然长期推行“锁国”政策,但仍以长崎为窗口,同中国、荷兰开展贸易活动,使外来文化不断传入。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势力如葡萄牙、西  相似文献   

8.
日本高僧空海大师,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收获很大,对佛教和中国文化造诣很深,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日本华侨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了初步考察,认为:日本江户幕府初期,在长崎已有华侨从事中日贸易;后来,由于中日两国实行闭关锁国,至18世纪中叶中日贸易式微、华侨经济日趋衰落;从“安政开国”至甲午战前,华侨经济迅速发展,但战后不久,日本颁布限制中国劳工入境的敕令,使华侨经济只能向特定方向发展;两次大战之间,华侨经济地位大为下降;战后初期,华侨经济恢复较快,但仍以贸易和“三刀”行业为主;70年代,传统的华侨经济只有饮食业一枝独秀;80年代,不仅以饮食业、小型贸易、娱乐业以及自由职业和受薪阶层为主,而且在经营管理和设备等方面也已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日本高僧空海大师,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收获很大,对佛教和中国文化造诣很深,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