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教案是1906年因法国传教士王安之杀害清政府南昌县令江兆棠而引起的民众反洋教斗争.江西按察使在教案起始、经过与善后阶段均有介入.考察其在这一典型教案各阶段的职务行为,对于认清按察使在晚清教案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入华传教士大多借助于政治力量从事传教活动,结果往往引起中国人的排斥,严重的还引发民众与教会冲突.英国传教士戴德生最初也期望政治力量能带给他真正的帮助,但在经历了崇明岛事件和扬州教案后,他逐渐疏远了政治特权,这一方面基于他对中国人排外原因的认识,另一方面基于他对基督的信心以及他对中国的爱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事实证明这样做反而更便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清末福建古田华山村教案是近代频发教案中的一个小的案例代表,通过案情观照,充分现出中西文化冲突下教案的引发诱因,传教士横行是主导因素,国人愤怒和当权者畏惧则是深层次的、潜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是根据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但该条约中文本第六款最后一句是传教士私自加上的,是非法无效的。1865年中法专门就此签订了"柏尔德密协议",但在传教士买地前是否应先报地方官查明准允这一关键问题上发生争议。在1881年和1887年两次济南教案中,美国官方明确表示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并无法律依据。直到1903年美国传教士才获得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的条约根据。总之,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主要是通过对条约的曲解和清政府的"容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中心与边缘的徘徊:中国教育会与清末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会,以解决包括基督教教育在内的所有中国教育问题为已任.欧美传教士们特殊的西学背景,自然使其成为清末教育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引介西方的公共考试制度,探讨中国新式教育变革的具体措施,以及与清政府协商基督教教育地位等多项活动,试图协助清廷绘制一个完整的近代中国教育蓝图.然而,受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传教士们的种种努力终归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四川既是天主教传教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清政府禁教活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常明、韩鼎晋、甘家斌等人的要求和行动解释这一点。长期的民教对抗,影响社会的稳定,无论对那一方都不利。清季,民教双方都表现出愿意融合的愿望,并采取相关的行动,文章通过对法国议会对天主教活动的认识,清政府对外藉传教士编入职官,以及四川大吏对教会的行动,等等,反映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7.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是在清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教政策和严格的闭关政策以及中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偏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经过郭士立的不断努力而创办的.  相似文献   

9.
冠县梨园屯教案,是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在中国近代发生的多达几百次的教案中,既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又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在近代历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860年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扩大和深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开辟了道路,而且也为其宗教文化侵略夺取了更便利的条件。英、法等国强盗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都规定,外国传教士享有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并得地方官保护的特权。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艾美更卑鄙地在中法《北京条约》中文本里私自塞进“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字句,且得到昏瞶  相似文献   

10.
在对华传教过程中,近代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新文学也给予了关注和评介.本文以19世纪来华的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一本著名的英文教会刊物<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上刊登的几篇文章为例,说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文学也进入到了来华新教传教士们的视野中.通过对新文学的评介和传播,传教士们实际上将传教的触角深入到了影响中国现代民众精神生活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