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王传顺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2):112-116
后殖民叙事是叙事学和后殖民的有机结合,促成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是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把意识形态与叙事技巧结合起来分析文本,探讨叙事技巧如何协助传播殖民和被殖民思想是后殖民叙事的主要特征和策略。后殖民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挖掘视角中的帝国意识,凸显多声部叙事声音中的后殖民声音,着重分析叙事语言中的殖民话语,关注少数族裔作家作品以及非主流文学等方面。后殖民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深化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后殖民时期残存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70
《骆驼祥子》中的女性人物被塑形为男性主人公奋斗历程中堕落、绝望的性别符码;美丑及使用功能是她们生命价值与社会生活在场的标准;她们人生历程中人性被压抑/侮辱/扭曲事实的叙述处于历史记忆的失语势态;男性主人公情欲执行者的使命一旦终结便依据男性对女性身体资质的感受与冥想,以及男性需求进行当下化处理并演绎为虚妄的自我体验的实体意念;女性的精神领域处于残缺、缺席、悖论等否定性态势;女性的自救、身体言说生成了带有否定、焦虑、颠倒色彩的存在之维。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各种叙事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探求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葛兰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两代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笔者在文章中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着重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角度切入作品,解读其内在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5.
杨欢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描绘了在男权社会阴影下祖孙三代女性的生活故事。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关怀伦理学切入文本,从女性声音、女性关怀、伦理诉求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女性主义伦理愿望。 相似文献
6.
7.
张迎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7-41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林小云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97-100
《吴越春秋》独特的叙事策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叙事策略表现在:建构审美时空形态。展现吴越两国盛衰兴亡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脉络,揭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和历史哲理;建立“包举大端”的开头形态。使全书具有一种充满浓烈反省意识和兴衰感的历史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蒋玉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152-155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叙事艺术上是非常成熟的。其中 ,反复叙事策略尤显突出 ,其表现形态主要有通过变换事件主体来叙述同一事件和变换叙事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两种 ,其叙事功能有立体凸现、强化突出、悬念制造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小说《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并经久不衰。小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鲜明的文体特征是其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叙事方法及叙事手段十分耐人寻味。文章试从其内在和外在叙事策略分析该部作品的文体特征,以便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其主题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历来被以通过母女关系的展现而体现双重文化身份的视角来解读,《正骨师的女儿》也难脱此窠臼。笔者认为,谭恩美试图通过《正骨师的女儿》传达她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的认识。这种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包括中西方的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已经脱离了对中西文化的尴尬的游离境地,而站在超越于种族与文化的角度,对历史、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2.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其内容同前三部小说一样,围绕着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展开。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文中“沉默”这一主题,并突出作者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华裔女性重获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俞珮靓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2-26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素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成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叶奕翔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74-78
通过文本细读,梳理出3种大众文化发展的策略:叙事节奏上,大众文化喜欢一张一弛;犬儒主义修辞为大众提供了宣泄渠道;类型化方面,大众文化追求"稳中求变",迎合大众趣味,而不挑战其智力。大众文化通过这些策略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发展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众文化的特点,改变粗放型的研究,促进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1):114-119
当下小说的叙事策略,既糅合了古今中外小说的特长,又在兼顾读者趣味的前提下,起着唯时代演变可以解释的变化,如故事结构时的单纯性、主题埋设时的影射性、无可推演时的回避性和欲擒故纵时的间离性,这些固然不是当下小说叙事的全部,但从一个方面表证了小说叙事的潜在走向。 相似文献
19.
徐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8-3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仝巧利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3-116
叙事策略的选取,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作品《终结的感觉》中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巧妙灵活地运用叙事时间,表现出时间、记忆和历史的虚无,达到了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