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心理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小投资者股利政策的心理反应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城,且其心理账户明显不同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投资者认为派现的股票要比根本不派现的股票好一些,并认为现金股利的变化并未传递多少有关公司投资计划的信息;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大幅变化没有好感,他们赞同证监会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的政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不注重派现收益.因此,提高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理性反应,还需要监管层和市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以股改后的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并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探讨如何弱化这种非理性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通过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将有效的抑制高管过度自信的心理行为并进而弱化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现金股利支付政策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公司股利迎合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内涵、动机、表现和经济后果等方面系统梳理并评述了公司股利迎合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并提炼了需要进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首先,结合投资者非理性股利偏好,厘清和归纳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内涵和衡量方法。其次,从动机、影响因素、回购场景等方面总结了公司的现金股利迎合行为,并结合股票拆分、高送转等多种方式归纳了公司的股票股利迎合行为。再次,从市场反应、信息质量、未来业绩、公司风险等角度阐释了公司股利迎合行为的经济后果。最后,从投资者非理性股利情绪指标的构建、现金股利迎合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股票股利迎合行为的差异性以及互联网环境下公司股利迎合的经济后果等多个方面指出了关于公司股利迎合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监管政策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指引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公司监督与现金股利代理理论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作为公司监督效果的代理变量,本文提供了一个现金股利能够减小代理成本的新证据。在控制了股利变动率、未预期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财务杠杆、公司规模以及经营业绩等因数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市场对增加现金股利公告的反应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与公司监督质量负相关。本文的结果暗示,在公司监督无效时,分派现金股利是一个降低代理成本的必要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股价崩盘风险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股价崩盘风险对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股价崩盘风险升高时,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都更低;第二,股价崩盘风险主要是通过融资约束渠道而非代理冲突渠道来影响企业的现金股...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对公司生命周期、CEO权力及现金股利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中,当公司进行股利决策时,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决策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同时,CEO权力的大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CEO权力过高会显著弱化现金股利决策的生命周期特征。进一步,CEO权力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决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公司股利支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典理性框架下的金融理论不能够完全回答公司为什么支付股利的问题,而行为金融学在放松了投资者、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之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较好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自我控制的需要、后悔厌恶心理以及心理账户的原因,使得投资者偏好现金股利而不是资本收益;而对管理者来说,一方面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的后悔厌恶心理,也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采用ball(2005)提出的应计—现金流模型研究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会及时地确认损失,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考虑到产权性质的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相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更高;相比于中期股利,年度股利的公司会采取更稳健的会计政策;采用现金股利的公司与会计稳健性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随着现金股利支付率的提升,稳健性逐步提高;股票股利政策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主要的两种分配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对两种股利分配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据此提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是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合称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股利政策制定得当与否,不仅对筹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公司股东的当前利益、公司的市场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应对公司外部、内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详尽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股利政策,以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间的利益失衡历来是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话题,若能对其成因有深入的了解,必将有利于问题的对症下药。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运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针对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间利益失衡的一般性成因和我国的特殊性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股利分配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重要核心之一,对公司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热衷于研究股利分配行为。福建省上市公司近3年股利分配的行为表现为多样化、不分配或低额分配及缺乏稳定性等特征,剖析形成这种分配行为的原因,针对不规范的股利分配行为,提出了调整股权结构、平衡融资成本等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红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研究的重要方面。文章利用A股全部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了1992-2004财务期间A股市场分红状况和特点,并使用统计分析和LOGIT回归两种方法,分析了这些年间A股公司红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股权融资是红利政策的显著影响因素,但投资机会对红利政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壮大,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包括对股利政策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股东的利益,还关系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沪市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为依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以2008—2011期间A股市场非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了系统论的思维模式构建分析框架,研究了不同代理风险情况下,现金股利预案公告非预期市场反应的差异。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控制人的掏空能力越强、受到的掏空激励越大、面临的掏空机会越好,现金股利预案公告的非预期市场反应越大;而相关的监督机制越完善,现金股利预案公告的非预期市场反应越小。最后,在深化对股利代理成本相关问题认识的同时,也为A股市场“分红新政”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公众投资者对网上报告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公司网上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仍存在严重问题;网上报告的披露标准和公司网上披露的责任亟待规范;应该鼓励公司在网站上披露前瞻性信息;目前“书面报告与网上报告并存”的披露模式被认为更符合我国实际。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实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性回顾和分析,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情况,并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选用股利政策的因素,最后针对当前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进行了博弈分析。认为要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与上市公司合谋作假的惩罚力度;同时投资者应谨慎对待投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效应:派发现金股利后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偿债能力显著降低,发展能力变化不显著;企业盈利能力增长幅度与现金支付率呈正比关系,但股权集中程度弱化了现金股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创新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而上市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进而能够为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资金保障。我国企业上市一般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和反向收购两种途径。相较于IPO上市,反向收购具有上市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可能由于约束较少,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以2007—2015年A股反向收购与IPO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可分析这两类公司上市后在企业创新水平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与IPO公司相比,反向收购公司上市后的创新产出更低;(2)如果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为国有公司,可以缓解对创新的抑制作用;(3)当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则会加剧反向收购对创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