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那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即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这三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是由于把各种社会现象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型,并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运动的规律和过程。我们今天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依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中去观察和思考。而如何准确地理解“社会存在”概念,则是我们首先碰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肖前等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是目下中国最权威的哲学教科书之一。但该书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定问题上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六个方面:社会存在有两个概念;社会意识有两个视角;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对不上口径;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界限不清楚;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不恰当;社会存在的界定不明确。本文就这六个问题依次作出了考察和评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6.
一 相互缠绕的怪圈:被设定的难题 在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它是一个被设定的难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总和,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而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是每一个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同志都清楚不过的。如果把科学作为生产力,岂不混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限?进而言之,如果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科学当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你又同时承认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从逻辑的传递关系中又岂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又回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老路上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岂不被抽掉了基石?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正>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重要特点。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真正理解历史。那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下面,根据国内几本较有影响的哲学原理教材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谈几点粗浅看法。所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非总是保持着平衡和一致。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来源于人类意识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我们知道,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8.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本纪》、《世家》、《列传》里几乎篇篇都是精采纷呈,究其因,各篇都有极其突出的细节描写,而其共同特点,就是“奇”。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说过,“仲尼多爱,爱文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司马迁爱的是奇人奇事奇文奇功,各类人物、事件,不论正反,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奇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理论著作中所阐明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是我们认识、观察、理解、评价各种文艺现象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文艺的性质、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时所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我们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要对文艺现象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文选》是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精华,生动地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伟大的思想和理论,这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精华,真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而言,内涵是明白清晰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是指竖立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的总体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对二者如是关系的确认又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众多的哲学教科书或者首先肯定而又前后矛盾,或者含含糊糊回避问题,这给我们的哲学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即它反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这样,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社会存在这一基本原理的再现,是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在理论上提炼的结晶;又是人类理论思维自身历史地逻辑地演绎的必然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发展的根源?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什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系统思想则奠定于《神圣家族》之中,尤其是在对《巴黎的秘密》的评论中明确表达的“要真实地评论人类关系”则是个确证。在这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中介即社会实践,实践这一范畴是沟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观之间联系的桥梁。实践决定认识这一原理,正  相似文献   

16.
《中华魂》2013,(7):32-34
复信亲爱的诸毕裘同志:来信及所附"张文"复印件已由《中华魂》编辑部转来。拜读之下,觉得如你所说,这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奇文。奇就奇在它公然篡改历史,肆意颠倒黑白,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此类信口胡诌,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这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的原理、观点、方法。然而,人们有时象“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似地以此给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现象和意识形态研究者贴标签,或者不加区别地把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活动相提并论,甚至完全无视意识形态研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早在14世纪和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就被提了出来,但直到19世纪,才加以系统化。“人性自私论”作为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上也是错误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了错误的判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所以,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宏扬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之不持异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序论”中提出“社会意识形态不等于上层建筑,两者系并列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鲁枢元将人类社会存在的模式比做蓬莱仙阁;经济基础是仙阁的台地;国家、政治、军队、法庭、学校等上层建筑是主体建筑;道德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更高的层次;哲学、宗教、艺术则是云霓。将艺术比做云霓,则显得虚无飘渺。栾昌大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指出“文艺就总体而言,有意识形态性,又有超意识形态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与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或精神现象之一”的观点。为了对艺术本质作探讨,本文拟从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现象之一,这样三个层次阐述拙见。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承认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显然,正确地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