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革命,导致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引发了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网络交往实践是网络技术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引起了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导致了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和新型的人类生存空间。所以,网络交往实践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确立了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1-34
结合王士禛和蒲松龄二人的作品、经历,可以推测王、蒲第一次会面最可能在毕际有家,且这次相会不是偶然,而是王士禛主动来拜会蒲松龄。目前,学界对王、蒲的两首赠答诗的解读与事实存在误差,掺入了研究者一定的主观色彩,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王士禛拒为《聊斋志异》作序最主要的原因应是《聊斋志异》有些内容触犯时忌,以及其在王士禛心中的地位不够高。 相似文献
3.
郭亮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61-263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分析了交往的产生,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变迁的历史形式,以及理想交往的本质与现实条件.但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却独辟蹊径,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从交往实践的哲学命题出发,教师是在与学生、同伴、专家以及学生家长等的交往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本文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主要交往实践形态,分别是同伴互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专家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并基于教师发展阶段理论,重点分析了“专家引领”交往实践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陈旭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从交往的视角看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交往主客体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于世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28-32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在性质、结构和趋向上都在出现重大变化 ,正从“旧全球化时代”走向“新全球化时代”。为此 ,确立新的视角并对之作全面审视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内在要求 ,而现代主义全球观与后现代主义全球观难担此任。必须以交往实践观透视新全球化 ,准确把握新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交往实践观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三重关系结构。以此透视新全球化 ,不仅可以深化对新全球化时代特征的认识 ,而且促使实现全球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坚定共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7.
贺金瑞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经济全球化是指多极主体间 (民族国家 )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 ,本质上是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普遍交往时代的社会实践形态。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形态包括全球化的时空结构 :主体交往实践距离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技术交往结构 :主体的信息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社会交往结构 :主体的网络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历时态发生结构 :经济全球化形态。交往实践全球化研究可为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提供系统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苗族社会组织结构与居民互惠交往实践--贵州雷山县苗族居民的礼仪交往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贵州雷山县苗族居民礼仪交往和互惠实践的调查研究,本文对黔东南传统苗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婚姻交换制度、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人类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彭新莲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27-30
对交往与实践的关系,在前苏联、西方和国内一些马克思研究者那里都有所论述,但也都有所不足。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二者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论述。本文从马克思的重要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交往观和实践观;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论述了交往和实践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人类历史不是只靠实践推动的“独轮车”,而是由实践和交往共同推动的“双轮车”。 相似文献
10.
杨国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115-132,168,169
从宏观的层面看,人的实践活动展开为不同的形态。以多样的领域为背景,实践活动本身呈现不同的特点。与本然的存在相异,实践活动既关乎对象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于此,以对象的变革为内容的活动与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往,也往往彼此交错。作为自觉的行动过程,实践活动的展开本身面临合理性或理性化的问题,后者不仅与对象相涉,而且关乎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及实践主体的具体性相应,实践活动的合理性或理性化也包含多重内涵。在广义的视域中,实践过程的合理性或理性化既表现为合乎当然与必然,又展开为情与理的互动和交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通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对综合系统的应用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模拟电信系统运营网络小型化的通信综合实验系统十分必要,对教学和科研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通信网络实验系统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以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通信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光纤通信》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纤通信现已成为有线传输的主干网络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文章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探讨了光纤通信方向教学和实践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多元视角: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月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话语分析,尤其是非语言学的话语分析,至今尚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几十年来传播学研究领域没有重大的突破,而美国的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化取向越来越为人诟病.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话语分析为传播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和多元的视角,无疑能为传播学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话语分析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话语分析方法如何在传播学研究中运用?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101-105
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考察中国乡村传播现象,除了定量研究方法外,质的研究方法必不可少。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不断运用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在民族志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认识论上,目前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结合研究个案,对“民族志”引入乡村传播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冯建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3):39-43
本文在分析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结构和“主体—主体”结构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并分析了道德教育交往过程的环节 :主体活动与心灵对话、体验与共鸣、领会与共悟、理解与共识 相似文献
17.
陈继玲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0-43,51
英语口语是现代社会英语语言交际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严重缺乏之现状,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英语口语及口语交流特点和要求的分析,可以增强中国学生获得英语口语能力的信心.对英语口语交流障碍及对策的分析,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消除这些障碍,从而达到获得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新客观主义及其社会性知识观这一新的科学观为切入点,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科学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认识过程,重构面向异质性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将科学传播的内容看作可认识与可运用的社会性的知识,从社会认识论和社会性知识的维度剖析客观性内涵与生成机制,进而在新客观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科学传播的中层模型研究、科学传播的反观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元策略研究,使科学传播的理论得以建立在可能融贯社会价值与认知价值、兼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广义客观性之上。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生存、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身势语作为一种无声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有声语言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语言手段的一种,它主要体现为“不独立性与独立性的统一”、“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