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少妇忍辱反被欺 他叫孟庆刚,23岁,与34岁的赵某均是黑龙江省拜泉县丰产乡乡民。孟同兄,赵随夫都来本溪打工,暂住牛心台镇大南村。今年元旦前一天下午,孟来到赵家,同赵的丈夫及王某3人一起饮酒。 原来这天下午,孟与其兄吵架后便来到赵家。赵热情招待了他。谁知酒过三巡,孟开始耍起酒疯来,先  相似文献   

2.
校勘略说     
一校雠与校勘校雠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唐卷子本《玉篇》言部引《别录》,也有“雠校中经”之文。应劭《风俗通义》解释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相似文献   

3.
三黑、四黑     
我在“文革”中赢得了“三黑”的称号。一是造反者制造了许多黑帽子给我戴,谁知一个也戴不上,他们气火了,说那么就叫“黑五类”吧。可是又太笼统,究属那一类也说不好。一是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黑帮”,实际我和匡校长平日的关系并不密切,只是他调任去南大时,做了三首诗送他,被人揭发,说是匡的“黑帮”。一是我在吉林大学时,星期天和一些人在一起谈天说地,说的是历史掌故,甚至戏剧词曲,有些人脑袋特别灵敏,说我们是“反党集团”,要不得。于是派人到  相似文献   

4.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5.
1999年12月25日,我被顶头上司——美联集团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叫去。总经理倒上一杯咖啡后,问我:“王先生,你难道不想对你的大区经理们说些什么?” 面对这些刚刚由自己招聘来的大区经理,说些什么呢?最好的方式是讲述自己。我走上台,向台下的人问:“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一位回答我?”大家相互看了看,不知这个问题是什么。“你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本?本者,根也。《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书籍也。”书之称本,始自刘向。《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枝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相似文献   

7.
在戏剧舞台上,一出有名角参加演出的戏,人们往往称之为“压得住台”;反之,则说它“压不住台”。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舞台上,人们也常用“压得住台”或“压不住台”来评论领导干部。特别是在选拔比较年轻的干部担任领导时,常常听到有人以担心的口气说:“资历浅了,怕压不住台。”好象是没有一把胡子的人当领导干部,就讲话不灵,指挥不动,难以稳住阵脚。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8.
“正笔”与“闲笔”——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了“正笔”与“闲笔”这一对概念。他在《水浒传》十二回回评中,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说: 如此一回大书,愚夫读之,则认为东郭争功,定是杨志分中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殊不知止为后文生辰纲要重托杨志,故从空结出两层楼台,以为梁中书爱杨志耳。故篇中凡写梁中书加意杨志处,文虽少,是正笔;写与周瑾、索超比试处,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 金圣叹很看重文学作品中的“正笔”和“闲笔”。他认为,能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的,才算会读书,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所以他说:“夫读书而能识宾主旁正者,我将与之遍读天下之书也。”他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揭示文学的本体之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书为伴     
50岁退休,一种老之将至的悲哀突然袭上心头,一种被人冷落的感觉也油然而生。然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救助了我,当我捧起书报时这些不快的心态就顿然释去。 赫胥黎说过:“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而且兴味。”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说出来也许你觉得太小太小,不值一提,但它的确是我的梦想。这个梦想一直被我珍藏在不被人发现的心里,我后悔将它写到了作文里,直到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你知道老师今天叫你来有什么事吗?”  相似文献   

11.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妻子与别的男人私通,人们便说她的丈夫“戴绿帽”,被人骂做“当王八”。其来历是: 从前,妓院的女主人称“老鸨”,男主人贬称“王八”。在唐代时,有个官员叫李封,他的部下如果犯罪,最初他  相似文献   

13.
重台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有《重台》一词,谓凡婢之役于婢者,俗谓之“重台”;引《左传》昭公五年“日有十时,人有十位,而日臺为台”,及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辈,故舆臣台”二说为证;因以“台”乃十等之至卑下者。颜案:台为极卑极贱之义,容或取诸左氏;然“重台”之名,则昉于宋人或古已如此。宋高宗作《翰墨志》:“评书者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举止羞涩,不堪位置;  相似文献   

14.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释为:“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做官。”另一种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两种译法的分歧在于一个“优”字。把“优”训为“好”,便成了读书做官论了;训为“有余力”,似乎又当别论。其实,“好”与“有余力”是有联系的,“好”是“有余力”的前提,“有余力”是“好”的表现,没有“好”做不到“有余力”。这样说来,俩种译法并无本质的差别。说的都是“学”与“仕”的关系。但由于对象不同,说法重点有异。  相似文献   

16.
“鸡三足”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国时期有一派学人,专门喜欢推敲事物名称和实际如何相当,得出了许许多多有悖常识的论题,惊世骇俗,日与人辩;因而被称为“察士”与“辩者”,或者叫做“形名之家”与“名家”;近世以来,更被谥以“诡辩家”的恶名,视为学术界的贫嘴汉。辩者们的论题中,有一题叫“鸡三足”。据他们自己在《公孙龙子》中解释说,鸡有三足的理由是:“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公孙龙子·通变论》)所谓的“谓鸡足”,是说名义上的鸡足,或足之名,或足之所以为足者;所谓的“数足”,则是实际上的足,或足之实,或足之为足。辩者们当然…  相似文献   

17.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18.
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字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到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他说:当年,“请愿、罢课、罢考,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专心读书,不幸我也被卷入校内的政治斗争”。此后,“1936年初春复课之后,痛定思痛,下最大决心自秋季一年级开始,尽力抽出全学年的课余时间,实现系统自修欧洲外交史的计划,务求能达到为将来留学及学位考试真正奠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开始时,我应邀成为推荐委员。有人(包括其他一些被邀当推荐委员的人)劝我不要参加此项活动,理由是从《读书》近几年的办刊方针看,不能指望做到公正、公平,不张扬一种立场和倾向,排斥不同的观点。我回答说,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但总不能由此而推彼,我们不能根据有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情况采取不合作态度。我参加了推荐工作,并影响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参与此项活动。对于事前就有的种种疑虑,我内心认为:“不至于吧?” 我只是推委,不是评委。评选结果公布后,我惊讶得难于置信。以前的猜疑不但证实了…  相似文献   

20.
张书宁 《快乐青春》2014,(10):38-38
1868年,美国陆军上将格兰特被共和党推选为总统候选人。那天,下起了雨,格兰特撑着伞赶往为自己举行招待会的现场。他看到雨中有个没带伞的年轻人也在匆忙赶路,便好心地把那人叫到了伞下。两人共用一把伞往前走,年轻人说自己叫威廉,也是去参加格兰特招待会的。威廉显然没见过格兰特,他漫不经心地说:“听说他们要推选格兰特当总统,我去满足下好奇心,其实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他。”格兰特窘得满脸通红,故作镇定地问:“为何这么说?”威廉接着说:“他带兵打仗还行,可从政和打仗是两码事,毫无从政经验的人可能会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格兰特默默地听着威廉的指责,真想把雨伞抽开训斥他一番。可雨越下越大,格兰特只能一再忍耐地附和着,继续替他撑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