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 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的社会规定性,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仔细加以研究的一个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者的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和劳动条件……对劳动者所采取的形式相适应。但是,实际上劳动者的劳动的这个社会规定性只是在上述形式中得到自己的客观表现。”劳动条件对劳动者所采取的形式体现着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因此,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的社会规定性的研究,也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身的研究。这个问题不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今天还特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正在着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求对劳动的社会规定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本文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其中,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肩负着尤其重要的职责。知识分子是以智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劳动者,从总体上看,它是工人阶级中科学文化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据1988年的统计,目前我国约有各类知识分子26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37%,占社会劳动者的4.78%。根据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从事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3.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社全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 党的十四后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并不仅仅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相关,它还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因而,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至少要受到劳动诸因素的影响。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显然,其中许多因素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消耗相关而同经营有关,是经  相似文献   

4.
人口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拥有一定数量和一定素质的劳动人口,是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小城镇的发展,必然同人口发生密切的关系,对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主劳动者的自由时间,直接关联着劳动者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者自由、全面的发展(包括其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也影响着社会再生产。从理论上廓清这一问题,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 自然的一昼夜即一日等于24小时,在这24小时的分分秒秒中,都充满着人们形形色色的活动。这种自然日对人来说,就是自己的生活日。当我们将人作为个体的劳动者来考察时,便会从人的生活日中划出劳动日即劳动时间来。 经济学上确切的劳动时间是狭义的劳动时间,它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场所为社会生产所付出的智力和体力的时间。这样,在单个劳动者的生活日中,便可区分为劳动日和劳动外时间,即劳动者的生活日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者劳动外时间的活动,就其活动的方式来讲有两种:一是自然生理性的;二是社会性的。人,具有二重性,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欲望、需要相应地也分两类:生理的和社会的。这种二重性质必然要反映在劳动外时间的活动方式上。生理性的活动主要包括饮食、睡眠、锻炼;静息、洗涤等等。社会性活动主要包括参加社会交往、各种集会、  相似文献   

6.
乡土人才,是农村中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培训,或通过自学和社会实践掌握了一定的专长,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的人才。实践证明,这种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数量上和素质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农业现代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的热潮中,下大力气重视农村智力开发,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 2 0世纪 6 0年代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 ,劳动质量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 ,劳动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由简单的生产劳动变为科学劳动 ,整个社会劳动不断智能化 ,企业竞争聚焦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实践的发展和需要 ,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所谓人力资本 ,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等 ,是劳动者素质的总和 ,它是通过对人的保健、教育、迁移等投资来形成和不断积累的 ,表现为人的素质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保健投资所增强的体质是人力资本的前…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必须具有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力属于人的因素,生产资料属于物的因素,这两个要素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也是要素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上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标志着科学技术进步程度,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又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的结果。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指一定的社会小,生产要素归谁所…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矛盾统一体,就其“质”上来说,劳动者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使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们的实践经验、技术技能通过升华形成知识技术形态时,就会要求劳动者与之相结合、相适应。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科学在理论上突破,产生了技术上的革新,并要求应用于生产时,旧的矛盾统一体就被新的矛盾统一体所代替,这就要求劳动者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与之相结合,要求劳动者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掌握技能,以达到在“质”上的相互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是在生产力运动中表现为“质”上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又从新的不适应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样循环往复、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就其“量”上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讲过,“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①因此,有的同志就提出,虽然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但在同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改变②;作为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实际上反映了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③总之,他们都认为,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变动中,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我觉得这种观点未必确切。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要把科学技术优先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当作经济规律来探讨,也就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规律。(一)科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意味着科学在工艺上(或者说在技术上)的应用。这种应用会物化为具有指定性能的生产资料。按照指定性能设计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机器设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为固定资本)本质上是人类智力的物化,是以劳动社会化为条件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因而也是人类劳动器官的延长、扩张和升化。马克思说,任何机器都“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又说:“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形态演变:基于中国工业化进程长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农业劳动向工业劳动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劳动者形态。农民工的劳动者形态与工业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农民工演进形态的关系作专题讨论能更好地揭示农民工的劳动性质及其劳动形态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近代中国工业的独特性塑造了中国农民工的近代形态,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赋予了中国农民工的当代形态新内涵,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长期性导致中国农民工的长期性。与全球化下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相适应,农民工面临着从外延扩大到提升劳动素质的内涵成长为主的模式转变。提升农民工的劳动素质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怎样充分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其货币表现即社会主义工资是如何确定和进行调节的,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劳动者所得的个人消费品份额,不是按照劳动者个人的直接劳动时间,而是按社会主义的劳动时间,也就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分配。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又可以归结为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所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14.
论素质教育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同时,也是目前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条件,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基本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首先必须客观地承认的是:对人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阐明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关系,是我们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我国从1999年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重趋势。近年人口学界的预测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将出现短缺,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从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四个方面入手,处理好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奖金发放的数量比较多,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平均先进定额和认真执行合理的平均先进定额是个重要原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制定劳动定额的必要性 制定劳动定额,就是规定每个劳动者必须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从每个劳动者来说,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摆脱了剥削的劳动者联合起来的社会。每一个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必须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生产出足够数量、品种和合乎质量的产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时候,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消费品,不可能都由劳动者个人生产出来,而是整个社会其他劳动者的共同劳动成果。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在总生产过程中提供出一定量的劳动,他才能取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里,对待劳动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卑视劳动的。他们把不劳而获看成是合乎道德的。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和劳动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的歪曲关系,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和畸型发展。只有在公有制的情况下,劳动才体现了劳动者的本质,并成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首次科学地揭示了劳动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劳动态度,是劳动者对生产、工作和科研等活动所抱的态度.劳动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的组织、劳动纪律和劳动生产率,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赵紫阳同志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切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优异成绩的人们都要给予奖励.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这说明,很有必要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态度.  相似文献   

19.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相应提高,这就要发展教育。但是,一定水平上的生产力只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教育经费、结构的制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一个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可能性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舆论界经常责备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太低,适应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我认为,这种责备是不公平的。因为决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根本动因是现实生产力水平,教育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是与我国还存在大量落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发展教育,使劳动者素质的  相似文献   

20.
农民素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需要与其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力。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的高质化和劳动者素质多样化,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按受教育程度呈现出“金字塔”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呈“倒金字塔”型。这种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成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极为严重的障碍。一、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我国12多亿人口,9亿多农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锐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三农”问题突出。理论界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