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2.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3.
浏阳北乡的社港话属赣语系统,“V得呐”是社港话里十分常用且颇有特色的句式:动词V后粘四个虚词,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能补语“得”与动态助词“”连用,表达“动作、性状可能性的变化”等语法意义,是普通话少见的语法形式。虚词也有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之分,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内部同样有语序与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维吾尔语的象声词非常丰富。这类词带有浓郁的语气色彩,一般要重读。它在造句、表达和加强情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语言学界对维吾尔语象声词的研究很不够。因此,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象声词是实词还是虚词,或者是一种独立的特殊词等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在所有关于现代维吾尔语的语法书中,几乎都把象声词放在词类成分的最后部分。有些书认为象声词和名词性词类没有共性,所以把它看作虚词;有些书则怕把它划为虚词或实词都不合适,便把它放在一边;也有的语法书把它定为实词和虚词以外的“特殊词”。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关于维吾尔语的象声词究竟属哪一词汇范畴的词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弄清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相似文献   

7.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8.
“te?^5”在舟山话中是一个词义丰富的高频词,它除了用作实词(动词)外,还可作为连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还可与代词等一同构成一套合音合义词。文章对“te?^5”在舟山话的用法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词性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10.
“所”是一个文言虚词,主用于书面语。学界对“所”的语法功能认识存有分歧,这些分歧明显反映在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当中。文章比较各家说法,分析“所”的语法功能,区分带“所”的不同结构,并结合不同分析模式加以说明,以进一步明晰对“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12.
“核心”(或“中心语”)概念在结构主义语法和生成语法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形同而实异.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中,核心只能由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实词充当,强调的是“语义重心”,从本质上属于语义中心语;而在生成语法体系中,中心语可以是实词,可以是虚词,甚至可以是诸如体貌、时态、语态等功能性成分,生成语法的“核心”从本质上说属于句法中心语.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词,它们兼有两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作用,这就是“兼词”。有的古汉语语法论著称之为“合音词”,或“台词”(如向增光等编《文言词语汇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本即用此称)。也有的语法书则认为这是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14.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5.
“(t■)~5”在舟山话中是一个词义丰富的高频词,它除了用作实词(动词)外,还可作为连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还可与代词等一同构成一套合音合义词。文章对“(t■)~5”在舟山话的用法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词性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18.
古今文章总是由实词和虚词构成的。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虚词的意义则比较抽象。所以清人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屈原赋是中国诗史上光照千古的杰作。屈赋中的虚词大都古语方言,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词语现在不用了。屈赋虽然具有散文化的倾向,但它毕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因而在某些虚词的运用上也有比较别致特殊的地方。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来,历代注家对于屈赋中的实词莫不刻意求训,而对于虚词则往往略而不究。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屈原及其作品,进一步探索屈赋中的虚词,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试图将屈赋中的“其”字作一些肤浅的训释,以就教大方。  相似文献   

19.
实词虚化指的是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语言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语义、语用、形态及语音等四个方面。其中,语义的虚化是指语义的抽象化及词的类变所带来的语义的泛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虚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语虚词成员的界定 ,最关键的是功能标准。格助词、连接助词、语气助词、助动词、时间助词、结构助词成员的界定各有其特殊问题。哈萨克语 6类虚词共有 2 14个成员。其来源主要有实词词语语法化与外来借词两大类 ,从虚化的程度看 ,分高度虚化、向高度虚化过渡、不充分虚化三个层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