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对统计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统计数字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到统计工作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作为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还影响到国家的调控能力和科学决策。因此,提高统计质量是统计部门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使统计数字较为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影响统计数字质量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客观情况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统计制度、计算方法、调查方法比较及时地作了相应的改变,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例如粮食产量数字,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在方法上,采用抽样调查;在组织上,成立农产量抽样调查队,这个问题可以说已基本上解决了。 相似文献
4.
关于统计数字质量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统计数字,从全局来讲,基本上是可以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的,这是经得起考验的结论。但是,当前有些统计数字失实,特别是层层上报的全面统计数字,常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质量。近一个时期,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意见。现将讨论的一些主要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统计数字质量的涵义与范围普遍认为,以前对统计数字质量涵义的认识有片面性,把准确性作为衡量统计数字质量的唯一标准。准确性是统计数字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下列几个方面也应包括在统计数字质量的范围以内:时效性,即要及时;全面性,即在空间、时间上符合统计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喻悦然在中国古代统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它们是:一、统计报告制度。统计报告制度是我国古代搜集统计资料的主要方法,早在西周就已施行。乡、遂是西周的地方行政组织,由专人管理统计工作,按时登记人口、... 相似文献
6.
早在中国古代,统计方法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并在世界统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公元前550年以前,孔子所修订的《书经》一书记载了公元前3000年初叶夏代的国家显著事项。《书经》中的《禹贡》篇,主要采用文字记述的方法记述广义的政体,即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例如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品目、水陆交通、各州种族等,并不考虑其是否提出数量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莫曰达编写的《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已由中国统计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古代统计思想史著作 ,填补了这门学科的空白。莫曰达同志 1991年曾与李惠村合作 ,写了一本《中国统计史》 ,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统计思想的代表人物 ,但遗漏很多。统计史包括统计活 相似文献
8.
《统计数字质量研究》课题组 《统计研究》1995,12(2):35-38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数字质量研究》课题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9.
统计分组法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同质的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国古代,关于统计分组法的思想与应用,源远流长,到现在仍有其借鉴的价值。为了吸收其一切合乎科学的内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计学,现加以整理概括,写成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都把统计当作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把建立和健全经济法制当作实行经济专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从春秋时代起,统计就逐步与国家的经济法制联系起来。到了秦汉,有关统计方面的法制已具一定规模,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又进一步有所发展。这里应该说明,我国古代的统计核算是同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有关统计方面法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工业统计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为了摸清家底 ,195 0年 3月 ,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工矿企业普查。建国初期 ,统计部门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是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内的一个部门 ,称为“统计总处” ,处内下设工业统计组。 195 2年 ,国家统计局正式成立 ,下设工业统计司。之后 ,各级政府、工业管理部门 ,以及工矿企业 ,也先后建立了相关机构 ,全国性的工业统计体系开始正式形成并投入运转。全国性的工业企业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报表制度 ,是在 195 0年的工矿企业普查和 195 4年的全国私营工业企业和手工业… 相似文献
12.
13.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突破和进展。然而,从系统的观点和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波动还较为鲜见。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的运行特征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的出现,都不是某单一经济变量变化一确定量的必然结果,它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客观表现。系统分析方法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工具。从系统的观点看,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或经济变量的取值,无非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变量的联系,即所谓的经济规律;另一则是由经济系统外部输入,且通过系统内传导的外在冲击。本文试图利用这一思路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政策冲击效应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一、制定国家统计战略目标的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统计事业走过了一条锐意改革、艰苦探索、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不断前进的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新阶段。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放眼世界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日新月异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空前提高。统计需求不断扩大 ,新的统计理论 ,统计方法大量涌现 ,统计实践…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这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产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来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很难持久的。因此,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五张可比价投入产出表(1980年、1983年、1987年、1990年和1992年),根据投入产出有关理论对1978——1992年间我国产出结构协调性作一初步分析和评价,并试图找出那些发展不协调的产业部门,从而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运用中国的统计资料进行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研究时,常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历史上有些年份的数据,另一个是中国统计分类、统计指标口径等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统计制度自身的改革和变化。二是众所周知,中国在90年代以前,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物质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90年代之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开始使用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即SNA体系。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统计资料的使用者带来了许多麻烦,同时,也给统计资料的使用者带来了挑战的机会。如何利用有残缺的统计资料,加工出为我所用的且具有可靠性的资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笔者对中国1980-1995年的固定资产数据资料的推算过程进行说明。推算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推算各个行业的固定资产的原值,然后,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最后,再扣除折旧额,得到固定资产净值。由于各个行业的特点和资料的齐全情况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此,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依托于经济波动研究基础之上的。我们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了经济波动的系统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对207个月度经济指标的循环波动进行测定、比较、鉴别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了55个最为可信的统计指标,由此构成了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本报告将主要说明建立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方法及其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分析的启示 (一)经济波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统计表是表现和分析统计资料的重要工具。在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储存和传输中,都要应用统计表。统计表的发明为利用大量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统计表创制于何时何地?创始者是谁?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苏联学者M·V普图哈说:“I·K基洛夫于1726-1927年发明了国势学派的统计表式”,更多的学者认为统计表是丹麦历史学家H·P安彻逊创始的。在安彻逊1741年出版的《文明国家一览表》一书中,有一个包括15个欧洲国家的简表,表的主栏列有人口、领土、宗教、军事、行政组织、货币、度量衡等项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