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康德坚持“本体”不可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谦虚而现实地去求知以不断扩充“现象界”;“本体”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召唤;“本体”既不是绝对的绝对,也不是绝对的相对,而是相对的绝对;一切真知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讨论了插入、删除操作对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影响,复制公式对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影响,最后得到结论,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是针对公式或函数被复制而提出的,对插入、删除操作,公式或函数的移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是没有相对、绝对之分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并为毛泽东所进一步发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是同时绝对或同时相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区分为一个相对、一个绝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物权观念是整个物权法藉以建立的逻辑基础.物权观念经历了由古典绝对物权到现代相对物权的变迁.普通法系早在15世纪末就顺利地实现了这一变迁,大陆法系中的法国法系也在18世纪末产生了成熟的经由契约变动物权的相对物权思想,而德国法系的物权法则始终囿于古典的绝对物权理念.我国未来物权法应当顺应物权观念演进的历史潮流,实现由绝对物权到相对物权的历史性更新.  相似文献   

7.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 ,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 ,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 ,或扩张基础性和增生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 ,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 ,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语言的特征如语音、文字和文字组合,导致了语言的绝对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语言的绝对不可译和文化的相对不可译.  相似文献   

9.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论断,其中的"理念"既体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又指出"理念"这一概念的内在矛盾性,最终把一切主体与客体归结到他的绝对精神。从而美,也由此为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11.
美是物的形象 ,具有立体的结构。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只是美的单面形态 ,分别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 ,它们的有机统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  相似文献   

12.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觉快感、感官觉快感、中枢觉快感。决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觉快感和中枢觉快感。五官快感的对象构成形式美,中枢快感的对象构成内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内涵美是真善的美。对形式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反比,对内涵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正比。事物的整体美学属性由事物的内涵美学属性决定。美的规律,就是在普遍令人愉快的形式规律中求美以及向真求美、向善求美。  相似文献   

13.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哲学美     
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哲学修养的潜移默化给人们以“爱智”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提升人们的灵魂,教化人们情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美主要表现在: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表达手段的博大的境界美,以穷根究底的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反思为特征的深沉的思辨美,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又不拘泥于生活细节真实而达到理论真实的抽象美,以及在以上三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超越的人性美。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哲学,才能真正找到哲学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6.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7.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18.
通过随机抽取的语例分析,可见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风格,具有“乡”气扑鼻的朴实美,同构连用的繁丰美,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社会阅历和文化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19.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的美感表现为质感、馆舍、场地、器具、音乐、图标的直观美;姿态性的、力量性的、悲壮性的、成就性的、矫健性的、武士性的、潇洒性的、创造性的运动美;团队求和谐、临危心不乱、受挫不言败、有功不轻狂、无名心不悔的人文精神美。这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