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理论关注的三个古典问题,并概括了他的"语言"观、"语法"观和"语用"观。乔氏的"语用"观可以看作一种关于语言使用的内在主义理论,它和乔氏的内在主义的"语言"观和"语法"观一脉相承。语用内在论和普通语用学的语用外在论在"语言"的内涵、"语境"的所指以及"意义"的描述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Sb实在是个NP"句式在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句式的使用明显受到"尽量赞扬他人,尽量贬低自己"语用原则的制约,同时该句式在表达不同语义评价时会受到句子主语不同这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对"即物"说的研究中,通过对"即"字的字源学与语用学分析,认为"即"这个字的源初意义在于:在共同在场中的不断去远,并且进入……之中,与……融合为一。以此为出发点,重新阐释了"即物穷理"说、"即物以物物"说以及与"即"相关的一些哲学命题,指出"即物"说体现着一种与物合一,切入事物本身之存在的思维方式,也是人达到"物物而不物与物"这一境界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4.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表达祈使义的"请"字句有"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某事"和"说话人请听话人允许说话人做某事"两类,前者"请"后的动作由听话人发出,后者"请"后的动作由说话人发出.现代汉语的"请"字句多为前者,这一用法和文言很不相同.文章梳理了"请"字句的两种形式从并存到此消彼涨的历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演变原因有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和语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超 X”现代汉语中格式的句法特点、表义机制、语用功能等以及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家"可以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即分别指代"我"和"你"."人家"还可以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即指代"他/她".语言具有功能性."人家"指代"我""你"和"他/她"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并且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其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共时的角度看,我们设定有两个"一下",记作"一下1[ 定数,-概数]"和"一下2[-定数, 概数]";从历时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一下1→一下2"的派生关系。其演变机制可以描述为:语用的需要激发了一连串变化,即"语用需要→句法变化→第一次语义变化→句法变化→第二次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用角度来看,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其中,典型功能有丰富的语气表达功能、多样的情态传达功能和话题焦点的凸显功能三项.  相似文献   

10.
反问句语用否定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是汉语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句式.以往研究认为反问句的功能是对原有命题进行否定,表达于原命题互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语用层面而非句法、语义层面的,其功能是传达言外之意、行使言外之力.本文还逐条分析并证明了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是反问句发挥语用否定功能的根源.最后本文总结了反问句语用否定的本质,即为"反问者使用言语行为引导和干涉被反问者、从而实现其语用目的的一种曲折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疑问代词的"什么",其无定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一般用来指示或替代不确定的对象。但在话语表达中,"什么"在满足一定的语义、句法、语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交际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这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这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并且,这种特殊的替代用法还具有缓和、强调、讳饰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潘田  杨巍 《学术论坛》2006,(9):189-191
]<汉书>中"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一句在之差,令古今学者对此句产生了不同理解.实际上,"偏"翩"两字在上古已具有互通的基础;词义虚化的客观规律从事实上否定了"偏"在汉代作为语气副词的可能性;历代文献资料也证明了"翩何姗姗其来迟"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偏何"一句中,"偏"应看作"翩"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3.
张俊阁 《兰州学刊》2007,(8):207-208,87
明清山东方言中表示第一人称复数的代词有"咱(偺/喒)"、"咱们"、"俺"、"俺们"、"我"和"我们"."咱(偺/喒)"、"咱们"主要用于包括式;"俺"、"俺们"主要用于排除式;"我"和"我们"排除式的用例多于包括式的用例."咱(偺/喒)"、"咱们"与"俺"、"俺们"之间这种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在北宋末期就已经形成,它是汉语自身包括和排除观念表达的需要,是汉语自身词汇和语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金、元时期阿尔泰语对汉语包括式和排除式这一对立的语法范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催化和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甚至"是连接词、短语或小句的连词,一般认为是"强调突出的事例/这一项/项/更进一层"等.发现"甚至"的作用是立体的句法上有衔接功能,语义上有强调功能,语用上有聚焦功能."甚至"本来是一个短语,后凝固为副词,经词汇意义虚化,由副词又发展为主要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其语用意义日渐突出.这一过程是在宋代萌芽,明代加快,清代中后期完成.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很受伤"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和"受伤"的语义基础相同;"受伤"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有程度义;"很受伤"本身所特有的语用价值是其广泛流行和使用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及人的心理对这个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四个阶段.综观此四个阶段,"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主要呈现以下规律:(一)前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增多,而后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减少.(二)"宁"的语用频率最终被"宁可(愿、肯)"所超越.(三)"宁可"、"宁愿"、"宁肯"的演变过程呈现不平衡状态.(四)出现了几类固定的取舍句武.这些规律背后有其深刻的动因,即汉语韵律追求"和谐、对称"的审美要求、音步和词的双音节化、语用频率效应以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属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DCT)研究方法,调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恭维应答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并探讨英语水平对这种迁移造成的影响。48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43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以及22名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参加了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选择恭维应答策略时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更加倾向于直接说"谢谢",而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尽管也有接受恭维的趋势,但是也体现了诸多汉语的语用特征。大一学生在回应赞美时,更容易将汉语恭维应答语中的一些范式迁移到英语表达中。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直接接受恭维。笼统地说,大一和大三学生的人均语用迁移总量没有显著差异。其区别在于,大一学生恭维应答语中体现了更多语用语言迁移,而大三学生采用了更多社交语用迁移。  相似文献   

19.
"不是A,就是B"中AB存在着三种语义类型:推测、列举和选择。其中AB的相关性存在三种情况:客观存在、主观设定、主客观整合。语义约束与语用辖域的互动构成了句式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20.
郑燕芳 《南方论刊》2007,(10):56-57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嗯"除了表达一定的语义功能,还常常起着微妙的情态意义、话语意义的传达作用。本文就是在分析它的语义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嗯"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