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开军 《殷都学刊》2011,32(1):52-5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典范,曹操是《三国演义》重点突显的反面人物。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屡次掀起为曹操翻案的热潮,无不指《三国演义》为丑化曹操的罪魁。小说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确有所出入,但小说并没有丑化曹操,演义中曹操的劣迹、罪行都有史料依据。相反《三国演义》在详细描述曹操的征战、治国、齐家诸活动时,客观上对其进行了美化与拔高。为曹操翻案的无病呻吟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气候影响,并不是学术自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用身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身份不仅凸显了交际者的他者意识,也从客位视角展现了第三方的身份特质.本文基于语用身份理论,采用第三方身份视角,分析《红楼梦》①中提及王熙凤的人物话语,研究这些人物话语中所建构的王熙凤作为话语中的第三方的身份类型、策略及其动因.研究发现,小说建构了王熙凤作为话语中的第三方的五种身份;身份建构的动因主要是对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曹雪芹善于借他人之口,塑造诸如王熙凤这样的主要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熊六良 《云梦学刊》2003,24(5):77-80
秦可卿在小说《红楼梦》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在小说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其性格内涵来说,她集林黛玉的自由心性、薛宝钗的温柔娴淑、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于一身。就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说,她处于小说叙事的枢纽位置,为整部小说之总纲。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这一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剧性精神命运。  相似文献   

4.
光宣之间,黄小配先后完成了两部"近事小说":《宦海潮》与《宦海升沉录》.以新闻近事入书,本是晚清小说创作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以某一带戏剧性人物贯通其间,《孽海花》也早有过成功的尝试.黄小配近事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他指出的张荫桓(小说中化名张任)、袁世凯,不是赛金花之流的次等角色,而是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在作品中,也不只是勾连情节的线索,而是真正的主角.小说以他们一生的遭际为主轴,贯串以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一系列外交内政的重大事件,"作清议之《春秋》,编个人之《纲鉴》".历史是已逝的"近事","近事"是日后的历史.以"近事"为题材的小说,能不  相似文献   

5.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纵观"七子"的作品,可以发现"七子"在归顺曹操后,既有热情洋溢的颂赞之作,同时"七子"也有反映郁闷心情的作品.对曹操的颂赞也是"七子"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而郁闷心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引起.本文主要就这两个方面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运行是不可遏止的,它总是在匆匆地留下什么,又悄悄地抹去什么.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若以"五四"前夕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批评为始点,已走过一段不短的路程了.但是从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发掘、剖析,做一番归纳、综合的工作,似乎尚未有人涉足,以至渐渐有了代远言湮之危险.的确,要从卷帙浩繁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中抽绎出某种序列与纲目,不但需要广博的阅读层面,丰赡的资料积累,而且还应有高屋建瓴、控捉自如的气度与学识,这对有意问津者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当我面对许怀中先生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时,心中难免生起一种对开拓者的胆识与才学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9,(4):87-92
《好了歌》《好了歌注》是小说《红楼梦》中两篇著名文本。以往的研究者多借助探究二文本所传达的内容意涵、思想倾向等方面来考察小说作者曹雪芹的精神世界,而并未关注二文本间所存在的科举因素。首先,《好了歌》《好了歌注》都是小说作者曹雪芹代小说中人物之所作,与八股文的"代古人语气为之"相似。其次从作注人的身份来看,甄士隐是一名曾做过七品官的乡宦,这一身份标示着甄士隐曾经有过科举经历。再次,从《好了歌》《好了歌注》二文本的关系来看,其借鉴了注疏体、骈体文以及律诗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与八股文所具有的特点相符合。由此可知,科举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0.
1606年,也就是我国明代万历34年,当《三国志演义》在东方大地上广为流传的时候,大洋彼岸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正在赶写他的著名悲剧《马克白斯》,其主人公、苏格兰大将马克白斯与《三国志演义》中东汉末年的大将军曹操,颇有相似之处;而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也曾有专家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研究过《三国志演义》。将马克白斯和曹操这两个艺术形象作一番比较,对于认识学术界聚讼纷纭的曹操形象,也许不无裨益。一一个艺术形象,是被肯定,还是被否定,这种肯定或否定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这是艺术形象分析必须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一般说来,也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可是,关于曹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野猫子"(《山峡中》),瞎子父女,偷马贼,以及蹇先艾笔下  相似文献   

13.
《快乐青春》2007,(8):34-35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问题上找到曹操女扮男装的马脚: 一、早在第一回中,《三国演义》就写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期间"设五色棒十余条",试问,一名男性会在置办刑具的时候考虑颜色吗?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15.
二月河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又称"落霞系列")三部长篇历史小说轰动文坛,影响至今。在当下这个影视新媒介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落霞系列"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三部小说不仅满足通俗文学关于趣味性、消遣性、传奇性等要求,具有很强的"读者性",而且也表达出创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实现了趣味性与深刻性的完美统一。探讨二月河小说创作之雅与俗,对于小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库切探讨了人文学科、基督教救世主义和希腊主义在创造后殖民沟通路径上的意义与局限。库切认为,这三种范式都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无法有效承担起建构后殖民沟通路径的任务。小说中,库切提出了"身体之性"和"文艺之美"两种沟通模式,然而这两种沟通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把现代小说研究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中,在文化学视域进行审视和研究时,通常会出现"失语"症状,因为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现代小说是"欧风美雨"孕育的新文学式样。这样一来,现代小说的文化根基就完全站在了西土之上,传统文化失去了应有的言说空间,这显然与现代小说发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那么,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究竟给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样的养分?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把《红楼梦》与现代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回答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由雅及俗,体现的是雅中之俗,那么老舍的小说则是由俗而雅,体现的是俗中之雅.老舍的这种创作道路,同他的身世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天赋的幽默感,根源于清末北京满人对小趣味、小刺激的沉醉,及其将微不足道的事物艺术化的能力.老舍的文学观中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艺术,即如何写;一是揭示,亦即是将世态人情中所存在的渺小与污浊刻画出来.老舍小说的成就,是"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建立平民文学与白话文学主张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回应.老舍由于出身贫寒及其与北京的世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很深的联结,因此他的小说艺术是从"俗"上起步的,在西方小说及新文学运动的强烈影响下,他走着一条既追求平民性又追求艺术性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他在郑重与幽默之间的几次摆动:从滥用幽默,造成油腔滑调到故意禁止幽默,文字变得极其平淡无奇;再到返归幽默,却决心看住幽默,不准它将自己带了走,亦即是懂得了控制;最后又一次决定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这种多次的摆动所显示的,正是老舍求得俗中之雅的艰难.《离婚》和《骆驼祥子》表明了他此种追求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马将伟 《兰州学刊》2007,(6):148-150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对其结构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精严"是这部巨著结构上的一大特点.而这恰恰是讥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结构为"缀段体"的西方文论家所忽视的.他的这一结构观念又是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结构观念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理查德.莱特小说《native son》是美国"抗争小说"之首创,更是黑人文学代表之作。该作品运用现实主义的写实之法,表现了美国社会20世纪30年代那种残酷的种族歧视与阶级斗争还有黑人悲惨的生活状况,它给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美国这时期历史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