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释“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告"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文》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2.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3.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4.
释“委”     
本文分析了"委"字的古文字形体,"委"字为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妇女背着禾物状.在综合考察了"委"的字形义、"委"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委"的同源词情况以后,"委"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妇女背着[义素(1)]枯萎的禾物[义素(2)].<说文>"委,随也"的解释,实为"委"的引申义用法.  相似文献   

5.
"易"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由左右结构两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其本义是表示日出山谷夜去昼来的变化,而不是蜥蜴之象形。阳字是由三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而不是从从易的形声字,其本义是日照为阳。阴字是由三个形体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表示无光的暗凉之境即为阴。易由语言文字,经概念提升为阴阳学说的名称。阴阳则经概念、范畴,提升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兼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6.
会意字通过字符的组合构拟出新的意义。在意义构拟的过程中,字符之间表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创制会意字的思维过程,即构意过程。甲骨文会意字字符间的逻辑关系具有规律性,体现为几种构意模式。甲骨文会意字的构意模式多样化,是会意字系统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石头记》之“贾家”乃佟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红学界既有的以"贾家"为曹寅家的观点难以成立,文章根据小说对"贾家"的描写,比照有关资料,经由分析认为"贾家"当指佟家,且"宁公"当指佟丰年,"荣公"当指佟盛年,"贾赦"当指鄂伦岱,"贾政"当指夸岱,"贾宝玉"则当指夸岱第二子。  相似文献   

8.
会意字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构件基础,能集中地体现汉字的表意特征.会意字的会意方式主要有以形会意和以意会意两种.会意字及其会意方式对于正确把握本义,阅读古籍,了解古代汉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会意字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构件基础,能集中体现汉字的表意特征。会意字可分为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类。会意字的结构和汉语短语、词组结构有某些一致性,可分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补结构,其结构具有平衡性、具象性、整体性、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1.
象形字概括简约的结构特征与会意字联想对比的悟性思维模式对中国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哲学中象与意的关系由此形成,"以形释义"的文字学方法也与"以形象论道"的哲学方法论融为一体,书写方式则保留了一定的巫术内容,它们共同培育了重神轻形的艺术精神。写意文人画的文化前提正是汉字中象与意的逻辑关系、书写中的巫术精神以及以形释义的文字学传统,而其最高境界则是得意忘象与破形传神。  相似文献   

12.
释“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去"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大"下"口"的会意字."去"一词的本义为"离去"义,而"去"的甲骨文形体上方部件"大"为一人,表示正在离去,而下方部件"口"则为另一人之口,表示另一人对离去之人正在说送别之言.<说文>"去"的小篆形体已从甲骨文的初形演变成了"从大,( )声"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3.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口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 "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14.
王襞认为,"心"具有通变神应之功效。心为主宰,人的一切行为皆由心之所发。他认为,"真机不容己",良知体用乃"心之官"也。"心"体"虚明",才能容纳,才能拓展。所以一方面要发挥"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的修养。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方言里,"挨"作为被动介词的用法大量存在.对于"挨"表被动的来源,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来自于"挨"的主动义,另一种则认为来自于"挨"的遭受义.我们认为"挨"也属于"给予"义动词,"挨"的虚化遵守"给予"义动词虚化的一般规律,表被动的介词"挨"来源于动词"挨"的"接触"义,而非"遭到不幸"义.同时,"挨"虚化为被动标记可以找到类型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说文》"■"字不应认为是从角爿声的形声字,而是从角从爿的会意字,其读音不应当是士角切或士岳反,而是读同"觕"。"■"与"觕"二者是正、俗异体字关系。《说文》"■"字头下解说中的"读若粗■"当作"读若麤觕"。"觕"与"麤"读音不同,在粗疏、粗略义上是同义词。"粗"是后起俗字,其一个读音与"觕"相同,在粗疏、粗略义上二者也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17.
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 个 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动词 个 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从字符形体构成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中有一类字是利用相同的表意字符构成的,我们称之为叠体字.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将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字、对文会意字和异文会意字,他所说的同文会意字是指“比”、“多”一类叠体字,对文会意字是指“步”、“(収)”一类同一形符的正反写来构成的会意字.本文将这二类字都归入到叠体字中.这类字数量不多,却是在形体结构和表意功能上较有特色的一类字,它们或通过整体象形来表意,或通过所构成的字符位置上的不同组合关系来表意,或通过字符形体所具备的特征来表意.它在形体结构和表义功能上均有其特殊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卜辞文例,对前人已释字进行归纳总结,来揭示这类字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好"字的意义较多,过去一直认为本义是"美,"本文通过分析"好"字的结构,语源的探讨,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成份,认为"好"字的本义应该是"女能生育子."  相似文献   

20.
杨树达先生关于"螮蝀"等六条训诂值得商榷:(1)"戴目"不当为"侧目",(2)"螮蝀"声符不当有义,(3)"放"不必言声旁假借,(4)""字不当二解,(5)"革"不为""之初文,(6)"若"不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