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发端于中外交汇、古今争斗的背景之下,"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及中外文学"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生与发展,从"新小说"到"五四小说",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传奇叙事传统进行承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林译小说"在近代出现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变革、向西方文学学习等因素对"林译小说"出现的推动作用,并从"林译小说"与当时文学环境契合的角度分析其译文盛行的原因,说明文学的大环境对具体文学作品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的文学区分视野之下,金庸作为一名畅销书作者,他所提供的快速消费型文学并不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金庸小说代表了中国极度向往的传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是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性"的作家,他的创作不是应对当代汉语文学60多年来面临危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可概括为隐喻性小说,这是张爱玲继承融诗歌小说为一体的中国文学整体传统的独特创造,可视为中国文学传统发展延续至现代的产物,即张爱玲从说书体小说汲取说与听的审美思想及叙述精华,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及注重喻说的诗性传统,将两者水乳交融地合成为隐喻性小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受众广泛、被广泛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以及经典化程度高等现象,均可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小说类型,藉此可生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7.
传奇这一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古典小说叙事资源之一,其中的唐传奇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的叙述模式、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对"寻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从拟用传奇文体的合理性和学理性、如何在实践中承续传奇叙事以及对这一文体实践的功过得失等层面上,"寻根文学"重新处理了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种有选择、有目标的文学实践充满着文体自觉和逻辑思辨,成为当代文学汲取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批作家以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创作了一类新的小说--"新历史小说"。这 类小说以"时空交错"和"强化偶然性"的方式虚构、想象了历史,并以鲜明的"个人性"质疑、改写 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孙桂荣 《东方论坛》2007,5(6):60-65
从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入手,揭示在文学"大众化"问题上,从效果层面理解的文学被"大众"接受与从价值层面理解的文学关注"大众"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与学术界对"大众"、对文学本质、对大众性与商品性之间关系等问题的复杂认识相关;强调正视文学"大众化"现象及其内部规律;呼吁新的美学原则介入文学"大众化"批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马原的《牛鬼蛇神》首先是一部向"先锋"致敬的小说,其次也具有"新自传"小说和"神实主义"小说的因子。中国先锋小说深受域外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的驳杂影响,而"后先锋"小说试图整合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走向一条自由创造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革"文学一般分为公开文学和地下文学两类.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现实倾向为主.地下文学情形比较复杂,有现实的,也有现代的因子出现.新时期文学从"文革"文学中走来,其所带有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文革"地下小说上.从文本角度考察,以<波动>等为代表的地下小说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现代意识相通.<波动>还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意识流小说文本.它和其它反映"文革"现实的地下小说一起,潜在地接通了新时期之初文学现代意识的脉搏.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文化叙事抢占大众文化视野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形态进行调整和重塑。"影视文学"以借助影音符号为前提的叙事语境、读图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面貌、兼容文化信息的叙事容量等叙事特征拓展了文学叙事的能力,打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成规,带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审美以新鲜感。  相似文献   

13.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其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但对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一直有积极肯定和极力否定的两种观点。我们只有从两种观点的价值判断体系产生的背景入手,辩证地剖析文学话语本身的相对性和歧义性,才能甄别这两种观点的"真理性"和它的"荒谬性",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首作蒂 《南都学坛》2008,28(3):36-4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时代,高科技和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学艺术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作为传统文学样式的小说,要想保持自己以往一呼百应的地位,无疑会很困难,因此,小说家不得不面临来自影视的挑战,致使小说与影视联姻,形成了一种不同与传统小说的新的创作形式.这种文学现象打破传统由小说到影视的改编过程,而是将二者倒置,产生了图文并茂的"影视小说读本",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反映了影像时期小说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19.
清末小说译者为中国社会及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共识.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体系中,这些译者及其译作素来受到贬抑.这种实绩与评价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研究者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本文对译者的阐释功能及清末小说译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清末小说译者的重要性在于他们"阐释者"的身份定位,并认为这对于当代译者也同样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文体上,形成了回归"本土化"的创作潮流。或直接袭用古代文体,或跨文体地挪用古代非文学的文类,或在小说文本中杂糅中国本土各类文体体例,或重拾"世情"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文体"本土化"追求,既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焦虑的因应之策,也是文化自信心提升与国家意识形态促推的结果,同时亦表明了小说文体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规律。但这种"本土化"追求存在着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质脱节、审美现代性缺位、文学性削减、生活同质化等问题。有生命力的"本土化",应该是形式与内质一致的本土化,同时涵纳西方文学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