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想象是人的意义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人存在于世必须时时刻刻在运用的一种能力,想象是把人的心灵中不在场的意义于心灵中在场化的能力。想象有先验的与经验的两个基本类型:先验的想象在人的形式直观中,给予对象的最低形式完整性;经验的想象则在过去印象滞留形成的经验基础上,对面对的各种问题给出原本不在场的理解。想象主要分为日常的与创造的两个基本功能。日常的想象保证人能筹划解决将要采取的行动,或保证与他人的社会交流;而创造的想象,在艺术与科学中,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想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想象的基本含义是飞离在场。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经康德到胡塞尔和其它一些现当代哲学家关于想象的观点的发展史是一个由贬低想象到重视想象、由贬低不在场到重视不在场的过程。本文从三个层次(回忆与联想,创造的想象,幻想)论述了想象在认识中和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强调,审美意识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想象,以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玩味无穷: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认识在于通过想象,把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与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科学家也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包括幻想。  相似文献   

3.
张志平 《学术探索》2006,(6):120-126
汪曾祺小说的整体性表明,审美尺度在其价值标准上具有逻辑优先性;在场却又缺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其小说叙述者的主要存在方式;个体自我的伸展和蜷缩,深蕴着其人生哲学;情绪记忆淡薄、审美想象贫弱,是其晚年的创作心理特征。其中蕴涵着的悖论和矛盾,彰显出同一中的差异,而同一和差异的互动,较大程度复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原初景观。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诗性能否真实记述生活的羞涩,汪曾祺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汪曾祺对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的看法,因为诗性书写的充分展开,表面看来近似于浪漫主义,这是他自己所说的"为人"的不说谎的"浪漫主义".单单把生活和情感诗化确实包含着一种危险,因为不论诗意由之出发的心灵历程怎样在文学经验和想象中得到扩充,诗情与诗怀终究只能包含在一个现实的事件中所能有的东西.汪曾祺朴实再现生活的艺术追求,对强烈的戏剧化情节的回避,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视为他不说谎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5.
张秋成 《北方论丛》2011,(3):116-119
现象学中的在场和不在场(缺席)两个概念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不在场之物虽然隐而不显,但和在场之物一样真实,不在场是在场的根,是在场得以生成和呈现的前提。现代科学和技术把世界中的万物和人变成了完全的在场,只关注在场之物,消灭了和在场休戚相关的不在场之根,海德格尔致力于解决现代人的这种无根状态,力图为现代人的生存重新植根。主张人要在关注在场的事物的同时不忘不在场的存在之根,追求本真的生存方式,活出存在的无穷意境。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在中西结合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他吸取了儒家“仁者 ,爱人”的思想 ,摒弃了封建礼教所包含的等级观念 ,在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意义上对“仁”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现代性理解。他摒弃了道家退却个人的一切欲望 ,在虚幻中把人归于自然“真人”的想象 ,将“自然”作为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并构成人的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合乎人性的存在形式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从写作思想、创作风格、感情表现以及作者的文人气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找出了其文化、艺术渊源,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散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时间和时空艺术世界中存在着"缺席的在场"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隐藏在故事背后,不是"具体而形象"的,读者和观众必须通过在场人物的言说和作品背景才能感知其在场。"缺席的在场"人物通常是经过在场人物的追忆、等待、寻找,才能存留于艺术世界中。由于这些人物存在的模式不同,使得他们在具有类似的功能中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对“对照”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自己的小说所要表达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解释、说明、强调或是参差的对照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他并不仅仅运用对照去描写一人一事,而是把它看成一种艺术法则,广泛地应用到创作中去。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一个艺术的对照系统,而“对照”法则的运用,对题材的处理,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安排,意境的创造等,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本文拟对汪曾祺的艺术对照系统及其艺术功力,作一点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民间历史态度,它们构成了莫言的民间写作立场及其另类存在艺术想象的高级层面。莫言虽然坚持民间写作立场,却始终没有驱逐道德的在场。相反,因为民间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其创作的道德评判和价值言说也更加丰富和鲜活。  相似文献   

11.
阿尔弗雷德.许茨作为追溯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思想家,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意义构成的世界,认为个体对"生平情境"的经验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人行动的领域,把社会行动定义为有意义的经验,日常生活因此是意义构成的领域。日常生活由于其主体性意义而成为社会实在,而且是人的多种实在中的最高实在,是其他各种实在的基础。对于这个世界,人们对它具有的是突出的实践兴趣,实用动机支配着我们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党怀英是金朝中叶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书法家,其文章和书法皆为当时第一,以高文大册主盟一世,在金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为官清正,为诗隐逸,为书精绝,主持刊修《辽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雁翼的十四行诗是他向世界诗歌宝库学习、拿来为己所用而又有所创新的一个范例。他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诗歌进行大胆改造,从内容风格、表现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4.
唐立新 《云梦学刊》2012,33(5):25-30
对文明史的立体性研究是阮炜研究世界文明史的主要倾向。阮炜对世界文明史的立体型研究又体现出以下几个特色:1.现代性视野中的写作模式转变和方法论革新;2.在理论探索中融合中西学问而综合创新;3.对文明史研究怀着深刻的质疑超越精神和本土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是"生活世界"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吸纳了胡塞尔等人的理论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体系。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启迪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生活世界的高度上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理想化和工具化困境。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3,24(3):56-60
柏拉图的审美主义把理念作为审美理论的核心和生长点,以美的理念作为事物的本性、本质的圆满极致状态,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设定和人生境界。他力求通过这种价值设定为人的活动(人工制造活动、现实生活)提供一种终极性依据和价值范畴,以此来弥合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分离。柏拉图的审美理论进一步推进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价值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徐继畬在鸦片战争时调署汀漳龙道,在漳州前线积极抗英。在担任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期间,他主动了解外情,编撰《瀛寰志略》,向国人介绍世界大势,属于林则徐一派能够“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士人。咸丰初年,徐继畬尽管在处理神光寺事件上有可訾议之处,但他并无媚敌妥协的主观动机,又能积极主动地考察外情,对中外大势保持着清醒而理智的头脑。这在当时多数人都处于混混噩噩之状态的官场上,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