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阳明样说起王阳明先生的学问曾被一些人讥之为"阳明掸",其言下之意谓阳明之学恐非儒学正统,而几近佛老,故以"禅"称之。吾以为阳明的学问乃儒学之正宗无疑,阳明先生的一生亦是体现了"内圣外王"的标准与风范的儒者的一生。虽然,王阳明先生在世之时确曾与一些道士、掸师过从甚密,他的奇特的经历亦表明了他与佛道两家有着不解之缘,而阳明心学体系之建立确实有从佛学(尤其是禅与华严)借用资源的痕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阳明心学只是儒化了的禅佛学。事实上历史已经向人们证明了阳明先生无认是其人生的践行,还是其学问在世间的影…  相似文献   

2.
大师传道     
张港 《可乐》2008,(5):49-49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陆宗达拜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将书扔到书堆  相似文献   

3.
"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盛宣怀虽然以近代中国实业界巨擘而风光一时,但其终究还是垮在政治手里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人、旷代绅商盛宣怀乃晚清要人,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官商",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传统官宦之家。盛家两代希望盛宣怀走一条科举之功名、高官厚禄的人生之路。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同其父辈所希冀的迥然不同。年轻时代的盛宣怀三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但科举失利后的他积极研究现实问题,并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成为日后商海、官场的"双栖明星"。人之一生,因为遗憾而不完美。也因为遗憾而完美。  相似文献   

4.
隋末唐初名将李靖,在多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不仅因为他英勇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教育思想与理论。军事训练教育是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指导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为此,李靖提出了"教得其道"的训练方法,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相似文献   

5.
提起京剧麒派须生周信芳先生的大名,尽人皆知,而艺术造诣可与周先生平分秋色的山西蒲剧须生阎逢春,尽管在五六十年代,也曾名噪京师,但因为他唱的是地方戏,非但他的地位不能与周先生同日而语,其名声也与周先生相差  相似文献   

6.
童庆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也是我的博士导师。能够成为他的学生,自然是我人生中一件极其可荣幸之事。童先生自1958年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仅著述宏富,写下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其所培养的学生也几乎遍布全国,桃李满天下。童先生曾言,学生是他培养出来的最主要"作品",也是他一  相似文献   

7.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8.
<正>在学术上,应该说我和张惠民先生还是有点"缘分"的。在来汕头大学之前,我就经常在学术刊物上读到他的文章,又因为他和我一个初中同班的同学同名,所以印象特别深。在来汕头大学的时候,我提出了"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至今响应者寥寥。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行和一些研究西方文化的专家学者认为我是在搞"复古",搞"倒退",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我是在与"国学"唱反  相似文献   

9.
谢飞鹏 《老友》2010,(7):17-17
青阳哥的父母今年刚好都年满花甲,他们三兄弟要给父母搞次寿庆,尽点孝心,让二老高兴高兴。因为我跟他家关系非同一般,又是老师,他们拉了我去当主持人。教了这么多年书,做主持人还是第一次。好在青阳哥先给我交了底:"做先生的,这点事难得倒你吗?  相似文献   

10.
"还可以先生"是这个世界上我最关心的人,一是因为他是我儿子,二是因为他还年轻,才11岁。我工作很忙,"还可以先生"由我父母照看,我们每个星期见一面,时间约3小时。因为我对他成长的过程不能全面、细致地陪伴,我有了解他  相似文献   

11.
<正>因为好奇,我问了褚时健先生一个问题,"褚老,您最快乐是什么时候?最艰难是什么时候?"老先生的答案是:"别人认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我不快乐。"两个月前,在云南哀牢山嘎洒镇,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褚时健先生。他穿着泛黄的圆领衫,领子都洗卷了黑色的裤子松松垮垮,站在村口的小饭馆等我们。听说我们要来,他上午10点多就在这里,等了我们两个多小  相似文献   

12.
鲁学与齐学的异同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王葆玹先生在近著中论证的"鲁学系统始于荀子"、"齐学系统始于孟子"的新说,似乎不能成为定论.因为从开放与创新精神所体现的学风来看,荀子就近于齐而远于鲁;荀子"隆礼"也不能作为他专属于鲁学而不属于齐学的判断标准.不宜于轻言孟子"杂博",并由此推论孟子为汉初齐学之源;孟子对齐人齐风的贬斥态度,证明他有明显的宗鲁抑齐情结,不宜将其列入齐学范畴;他只能是鲁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前辈学者中, 其庸先生应是我相处最长、受教最多的一位,算来已有三十余年,其中包括退休以后的十多年间,他仍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勤勉地治学诲人.按常理,我应当对他的治学理路有较多的领会和心得;而其实却做不到.究其原因,除去自身的浅陋愚钝外,实在因为先生领域广阔、造诣深湛.且不说众所周知的兼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境界,即以学问而论,先生固然以红学著名于世,而同时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都深有研究.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名誉会长,又是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红学"和"敦煌学"都是当代显学,具有世界性,一个学者能在这两门专学中兼有这样的学术地位,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  相似文献   

15.
孙科的脾气     
胡汉民曾这样形容孙科: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国外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同发,有时3种一起发。1935年,孙科人生道路上出  相似文献   

16.
(一)高贵傅聪先生曾在武汉举行钢琴音乐会,之前我心动了一下,因为喜欢读《傅雷家书》。但终究没有去,虽然湖北剧院距离我家很近。我的痼疾——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听我喜欢的音乐,享受宁静。后来从报章得知,音乐会氛围不佳,老先生多次起身抗议听众的无礼,心中怅然。我相信那样激烈的反应是源自先生对音乐的虔敬,同时对于傅雷先生一次次在家书中嘱咐儿子为人行事的准则有了新的“明白”。如果留心每封家书的日期,很难想象先生是在怎样的身心痛苦之中为儿子指引人生却无一字颓废、憎恨。“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后代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世界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由于两部《世界史》编纂工作的关系,我曾与先生相处多年。先生的大师风范,始终活在我们的心里。先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我终生难忘与先生紧密相处的日日月月。我虽没有那么幸运,投身于先生门下,但几十年来一直视先生为自己的恩师。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受益匪浅,惠及终生。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教,化雨春风。  相似文献   

18.
有许多校联,都是优美而含哲理的警句。如:“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可作表焉”,“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愿先生毋弃亏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材”,“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斯;韩信兵多多益善,士亦宜然”,等等。 以上所引,见2000年7月7日《中国剪报》第5版《别具一格的校联》一文,并发表在《佳联赏析》栏目中。该文原登在2000年6月18日《银川晚报》上。 我们知道,联语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然而上文所引,其中一联竟有字数不等者。我以为,正确的当是: 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毋弃樗栎,他年长大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康党"以"新康有为主义"立教,而康有为只是一个伪儒家,其思想实乃对儒家义理之背离。康有为有多重身份,作为学问家他歪曲儒家义理以为政治之用;作为政治家,他伪托孔子之名以为变法之用;作为宗教家,他以孔教之名以为宗教干政之用;作为所谓的"南海圣人",他有"圣人"之名而无圣人之实,实乃一代伪儒、贼儒。  相似文献   

20.
漫论苏曼殊的译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诗坛,苏曼殊作为充满神奇色彩的诗僧而独具魅力。其艳丽的、富有情趣的小诗曾令无数多情少年沉醉其中。而如“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等佳句,至今仍哙炙人口。但是,作为中国较早介绍西方诗歌的翻译家,甚至被称作“介绍拜轮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杨鸿烈《苏曼殊传》)的苏曼殊的译诗在今天却很少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阅读。应该说,苏曼殊首先是诗人,作为诗人,他的翻译作品不失原诗的特色,这是许多诗歌翻译者所欠缺的。正因为这样,郁达夫先生在评价苏曼殊时,以为“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杂评曼殊的作品》)也因为这样,我们研究苏曼殊的译诗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