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库"(BrainTrust)又称"思想库"(ThinkTank),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政策、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①当今美国智库在体现上述功能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多达300个。而许多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新亮点。近来,一些美国智库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转向战略、能源、实力等方向,研究的问题领域包括: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亚太地区能源民族主义与中国能源战略,朝核问题、美伊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印关系与两国实力对比等问题,对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智库自建立以来通过其决策研究,对美国政治及外交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非官方研究机构,美国智库在“进步主义运动”的推动下日益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机制、组织机制、人才机制以及影响力机制。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最老牌且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本文通过对布鲁金斯学会的个案研究,深入美国智库之细微,探视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智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举足轻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新公共管理论奠定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以及智库先进的管理机制成为智库发展重要的内外部驱动力。研究影响美国智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助于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方向、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4.
智库,这个美国政治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既为决策者提供政策理念,又直接为政府输送人才,智库被认为能够左右美国政治。几乎所有美国智库最热门的方向,都是在研究中国军事领域,了解美国智库在国家安全与军事决策中的地位,或许能带给中国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智库的政策知识生产活动与影响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专家。而专家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决定了该智库通过怎样的机制发挥其影响力。在阐明智库影响力问题时,除了将其视作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之外,有必要对智库内部政策专家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是日本颇具代表性的外交政策智库之一,其内部的"连锁政策专家"之间存在多个围绕不同议题中心而形成的发散性局域网,并依赖这些局域网所构成的"项目研究会"维持着智库的知识生产活动,偏好联合外部学者型专家进行外包式政策研究。这一社会网络结构由该智库自身的机构定位以及该智库在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与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呈上升势头,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在研究机制与运营方面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世界各国智库组织形态及其研究动向进行跟踪研究,是人们了解各国政府内外政策的有效途径。以日本智库为例,通过对研究智库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日本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智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应把追求"公共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智库的性质与作用发生了质变,即由面向企业的"咨询机构"转换为面向政府的"政策研究平台"。日本战后曾出现三次智库建设高潮,目前正处于智库建设的调整期,其经验值得正在开展智库建设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权力场中心空间"的视角与"多源流决策"模型相结合的理论范式出发,在归纳欧盟成员国智库影响欧盟决策总体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简称SWP)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欧盟成员国智库作为观察对象,以当前欧盟的中东政策里正在经历重大调整的两项架构:欧洲睦邻政策和难民政策作为案例,从四方面入手,分析该研究所对欧盟调整这两项架构的决策发挥影响的机制。首先,对比该研究所的建言记录与欧盟的政策文件,以评估其发挥影响的节奏与效果;其次,分析该研究所的出版物与欧盟决策的关联,以考察其短期间接影响;再次,梳理其相关研究项目和参与的智库协作架构,以阐释其长期间接影响;第四,统计和整理该研究所经由"旋转门"体制与德国和欧盟政治体系之间的人员交流,以明晰其长期直接影响。该研究所影响欧盟中东政策的运作机制,折射出欧盟成员国智库作为欧盟"决策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通过"双层四方"的欧洲智库体系,对欧盟决策活动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智库"已经成为一个随处可见——被泛滥使用却缺乏明确定义——的政治学词汇。它充斥于学术界的公共政策讨论以及记者、说客和舆论引导者中那些"政策专家"(policy wonk)的话语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智库的定义及其角色和功能有了一致的看法。不过,大多数被赋予智库名目的机构都从事着某种政策研究。把智库视为研究与传播间"桥梁"的观点意味着(社会)科学与政策之间有着明显的边界。本文将探讨它们的一些边界。边界不仅是组织上和法律上的,这些机构和它们的资助方在如何构想"公共利益"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边界。此外,发挥"桥接"(bridging)功能的社会互动与交流,让"边界"(boundary)的概念变得模糊,使我们可以超越那种强行在科研与政府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二元判分的观念而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处理专家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智库"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政策科学运动建立并巩固下来的,这些机构专门致力于产出研究型政策论据,并将这些论据应用于政策制定的过程。半个世纪后,智库这一政策科学运动所展开的项目饱受批评,并突变为各种政策分析哲学。科学型政策(science.based policy)所享有的特权仍未消失,它目前正在"证据型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的旗号下重新兴起。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自称为智库,或者贴上智库的标签。在后实证主义时代和日益失去边界、形成高度网络化社群的今天,成为"智库"又意味着什么?本文通过国际文献对全球智库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智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重返亚太以来,许多美国智库学者对南海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美国政府的南海政策。学者们分析了中美南海博弈现状及中国的南海战略等问题,认为中国采取了"拖延""定制的强制""剥卷心菜"等战略来强化对南海的控制,并提出了"成本强加""法律战""羞辱战"等政策建议加以应对。这些建议大致可分为"加大压制""扶压并举"和"共同努力,缓解冲突"三种类型。奥巴马政府大体上采纳了"扶压并举"的政策建议,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将采纳智库的何种政策建议目前还不确定。中国需关注美智库在南海问题上的研究动态及其对美国政府的影响,谋划南海局势可能再度紧张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