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理想人格的分析历来受到各派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儒家学派对此有研究为孟子、荀子。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结合人性论思想,将"士、君子、圣人"分层次展现不同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人格的完善,荀子看到要想将人本性恶有改变,就应该对人格进行"化性起伪"。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创造性作了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孟子思想,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本文主要从孟子思想的性善论、建设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辰旭 《现代妇女》2014,(6):335-336
在中国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为轴心时代所生,但其精神进境却大异其趣,儒家讲入世行道,修、齐、治、平;道家循归隐求真,清静、无为,"与天地之精神独往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儒道互补,相生并济。儒道兼修,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差异及融通互补,并在此基础上略议儒道兼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对人的关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在自然属性并无差别,但人性是可塑的。孟子从自然属性出发,提出"人性善";荀子从社会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对人性论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产生,既与提出者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社会背景有关,分析先秦人性论理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道德文化的先驱,在各自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孔子的"学"与"思",孟子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化性起伪"。对孔孟荀道德修养方法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从中寻找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7.
孔子辞世,儒家渐趋衰微。约百年后,孟子诞生。私淑孔圣,驳斥异端邪说,使儒家道统与思想、学术体系得以传承并逐步发扬光大。孟子之后,很长时期内地位并不显赫。唐宋开始,孟子地位隆起。元明清继续上升。相应地,有关孟子的林墓、庙堂等纪念性建筑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上至皇帝、宰辅要员,下到州县守令、士绅者儒,在孟子林庙留下几百块石刻。其中许多记载了孟子林庙近千年来的修缮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四心说"致力于人心开发与人格塑造,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将从孟子的"四心说"出发,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即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负盛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重要部分和突出标志,也是儒学提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与荀子都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人物。有趣的是,他二人同属于儒家,但在人性论方面的思想却截然相反。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追究的。其实,每一种学说都深受其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时代对同一问题的诠释必然不会相同,否则,后者诠释的意义何在?孟子与荀子之间关于人性论的诠释,正是体现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杨巍  徐今 《现代交际》2014,(8):83-84
《檀香刑》的创作是莫言对中国传统小说复归与西方现代文学元素融合尝试的典范作品。有别于莫言一系列作品,《檀香刑》摒弃纯粹的西方元素和现代色彩,旨在复归中国古典小说。传奇式的故事建构、中国戏曲元素的引入与中国式的隐喻构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式悲天悯人与隐含的对国民性思考也使《檀香刑》较莫言其他作品更为厚重。本文拟从《檀香刑》的文本隐喻、小说对中国传奇手法与西方技巧的融合以及莫言式小说写作的特征入手,解析《檀香刑》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及莫言式的文学审美。  相似文献   

12.
崔华平 《现代妇女》2014,(1):217-217
"智"在儒家心目中是一种理想人格,位列三达德。与西方将"智"等同于"辩论"和"客观知识"不同,传统儒家将"智"界定在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之中。在中国古代,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由于智与知之间存在同一性,所以在大多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文献中,"智"常常被写作"知"。这说明在远古中国人的头脑中,智起初是从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李彤 《现代妇女》2014,(11):24-24
人格结构相关研究多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差异进行探讨,且西方的大五人格并不适合中国,国内学者提出了符合国人实际的七因素模型及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得到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心理学研究日益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人格研究的本土化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络伦理失范是网络时代的人性异化、精神迷失和意义危机的折射。因此.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要注重主体的精神建构。儒家伦理精神为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所倡导的人格境界、精神追求、诚信品质和慎独修养等都成为了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的重要理念启迪和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其主要内容包括"重义""好仁""守礼""求中"等诸多方面。而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基督教,它的伦理观一般包括:平等观、仁爱观、婚姻家庭观、妇女观、生命观等诸多方面。文章将从"最先爱谁""婚姻观家庭观与妇女观"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之处;从"好仁"这一方面来简要论述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16.
江韦  陈成 《职业》2011,(8):121-121
《孟子·滕文公上》中言:"人之有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是中国古代学者理论体系的代名词。儒家之道即人伦之道,因此,孟子说"人有道",而不是天有道,即人要讲做人的道理,讲伦理道德。儒家所讲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人知人伦、讲人伦、行人伦。  相似文献   

17.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名轲,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他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其中不少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从2005年第一期开始,我们推出专版,为您介绍孟子的经典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用了20多年的时间写作《孟子》,把儒家思想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孔孟之道”。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多年,他认为学习儒家思想,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儒家的哲学思想,帮助人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周煜 《现代妇女》2014,(3):I0022-I0023
关怀伦理是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情感、情境、关系和实践,而中国儒家学说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关怀思想,与之存在着某种相似。本文着力分析了儒家关怀思想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内在联系与深刻区别,旨在对关怀伦理能有更进一步地理解与认识,推动其走入一个更圆满、更完善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唐英伟 《公关世界》2022,(14):142-144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高尚道德为核心,涵盖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个人标准与社会担当、个体完善与社群交往等内容。挖掘儒家君子人格丰富的道德内涵与价值精神,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修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是高校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在理论逻辑上,厘清立德树人、君子人格、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在逻辑,解构三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分析出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价值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丰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在实践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构建立体多维传承体系,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环境;借助网络媒体宣传优势,塑造时代“新君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