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黑猫》是坡的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和两只黑猫的斗争,主要从恐怖场景、恐怖意象、恐怖人物等方面去塑造黑猫形象及刻画主人公内心的邪恶,从而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这种恐惧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是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恐怖。坡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他的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一种恐惧刺激的兴奋和快感。其哥特式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净化了读者的心灵,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3.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创作的多部哥特小说中的一部。整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本德伦一家人运送棺材到杰弗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当中,死亡意向、恐怖的气氛、扭曲的人物心理等等一系列哥特因素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哥特小说领域的典范,挖掘这些哥特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其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早期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文学批评界影响深远。坡在创作理念中对读者反应的重视更使其荒诞、恐怖的哥特小说具有了唯美主义的倾向;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来看,坡的哥特小说创作与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并且他对哥特小说的创新发展在人类精神生态的层面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与文艺功能。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别开生面的创作模式并非空穴来风,其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明显的承继关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其哥特小说在美国哥特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模本,这主要是因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超前的创作理念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6.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直击人的内心和灵魂,将心理探索与道德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哥特小说日益内在化和心理化,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爱伦·坡超越其所在时代的局限性,揭示了后现代人灵魂崩溃的全过程:来自灵魂的恐惧致使人精神极度孤独和异化,一旦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达到顶峰必将走向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是英国哥特小说家与文学批评家不断提高莎士比亚的声名而合力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在借鉴莎士比亚的优秀遗产时,小说家自觉地有选择地将莎士比亚创作中相关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并加以强化,使莎士比亚因素化作早期哥特小说的重要文学特征,客观上又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哥特式色彩,成为哥特小说创作之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莎士比亚打上"哥特诗人"的鲜明印迹,使其成为反古典主义的典范。莎士比亚"哥特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在18世纪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的,是英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产物,是英国中产阶级发动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英国贵族价值观衰落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兴起的表现。"哥特诗人"中的"哥特"不但具有"野蛮""中世纪""超自然"的含义,而且富有形式、内容、民族性等深厚内涵,是政治、文化上的自由与文学创作上的自然的表征。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对于中世纪的重塑让他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莎士比亚还扮演着改变文学批评原则的重要角色,动态地反映了18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点,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成名作《白噪音》(White Noise)深刻地揭露了当代人对死亡的恐惧,被喻为是“美国的死亡之书”。其中,杰克夫妇对死亡的恐惧尤为突出,小说不仅描写了夫妇俩对死亡的恐惧,而且也呈现了他们对死亡恐惧做出的种种滑稽而又怪诞的反抗。而引起此种恐惧的原因则主要表现在夫妇俩自身的独特因素以及消费主义、大众传媒、科技的影响与宗教信仰的丧失等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追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回归本源的渴望,是逃避此在的畏怯,还是拒斥未来的固执?贾平凹以他的小说《高老庄》向我们透露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个体对其历史的追寻是一场希望与绝望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个体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追寻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13.
书写底层生活,关注特殊弱势群体,反映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状况以及当下的生存境遇,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不论是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还是城市生活题材的小说,其中都浸透着或孤独,或忧郁,或厌烦,或恐惧的情绪反应,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焦虑。  相似文献   

14.
性爱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敏感而热门的话题。对此文学现象的评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主要选择了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废都》这一时段的性爱文学,从性爱与文学的关系切入,加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土家族远古传说中,盐神主动向廪君献出国土和爱情却惨遭廪君杀害,从世界角度看,这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这类悲剧缘于人类早期原始性爱中的男女差异:由于原始性节律的作用,女性在生殖时期爱情格外大胆主动,而男性则常常退缩恐惧。这类现象中蕴涵着深厚的古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蓝色旅店》的自然主义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小说生动地表现了环境和人的恐惧在人类命运中起决定作用的自然主义思想 ;第二 ,小说客观地再现了人命天定的自然主义宿命观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深刻展现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况:性与爱之轻或重、灵与肉之轻或重、雅与俗之轻或重;轻与重的对立与转换贯通于生命之中,轻为重时重亦轻,重为轻时轻还重。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充分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状态,并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19.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希望,一直以来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求。它已完全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深深地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念的左右,使我们对于死亡充满了恐惧、焦虑和躁动。  相似文献   

20.
技术恐惧是现代技术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科技社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从启蒙的辩证发展来看,技术恐惧渊源已久并具有内在必然性。《启蒙辩证法》把摆脱恐惧、成就主体性作为其启蒙批判的中心线索。启蒙的辩证发展蕴涵着恐惧的演变逻辑,从自然恐惧到技术恐惧,既是启蒙的必然结果也是启蒙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启蒙精神在使人类摆脱自然恐惧之后陷入技术恐惧,消除神话的同时编织了技术神话,在自然面前彰显的主体性沦为技术的附庸,创造技术帝国把人类导入新野蛮时代。技术恐惧治理需要改变传统启蒙理念下工具理性的技术定位和资本逻辑锁定的技术创新路线,需要再启蒙。不同于传统启蒙精神,其目的不是要根除技术恐惧,而是要正确看待技术恐惧现象,学会在恐惧中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