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小汽车数量有序增长,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大气环境,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相继出台限购、限行等调控政策,但大多缺少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承载力角度考虑,在此背景下提出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调控策略.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正处于小汽车发展初期,也是实施小汽车发展调控政策的最佳时机.基于城市路网剩余承载力,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分阶段提出面向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小汽车控制指标及政策建议,为中小城市未来小汽车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基于此,文章构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与演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虽然我国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相较于以往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有较大的发展及优化空间。当前我国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主要分为5大类,呈现出“两超”“六强”“多发展”“普遍承载不足”的态势。除了上海、北京两个超大城市外,当前我国各区域中心城市总体承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现像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城镇化的视角,并结合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从生态承载弹力和生态承载压力两个子系统出发,构建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生态承载指数、压力指数及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等多维度模型来对其2015年的16个地级市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多维测度,并描绘其区域空间差异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16个地市中仅黄山、池州、滁州三市处于生态承载的低负荷阶段;宣城、安庆及六安市三市的生态承载力承压基本持平;其余10省的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均大于1,处在一个高负荷的生态承载阶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城市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流动人口治理的相对不力。大量外地民工和流动人口持续进入城市,加剧大城市交通超负荷运行;同时引发大城市市容、环卫、治安等城市问题的严重。影响新时期大城市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优势的发挥。 城市的流动人口治理工作并不是一项新工作。多年来,城市决策界制定和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流动人口治理措施,但所取得的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明显而有效。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流动人口治理措施的形成,至今没有完全摆脱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北意大利的大城市比英格兰的多,且意大利的城市当局权力较大,城市文化和远程贸易都比英格兰的城市有优势。但意大利的大城市通常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控制周围小城市和农村,导致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小城市的发展,而使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英格兰的小城市和农村较少受到周围大城市的影响,大城市并未对周围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构成严重的阻碍,大城市与小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合理的城市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 ,大量人口转入城市的吸纳主体只能是大城市 ,因为大城市实际上并不足够大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大城市具备吸纳人口的能力 ,发展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高。发展大城市需要解放思想和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城市给社会带来新的活力,也给社会增添不少麻烦。为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城市的运动规律。究竟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没有规律?怎样描述和运用这一规律?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众所公认的定论。本文试图探索与大城市发展规律有关的四个问题:一,工业化后大城市的超前发展问题;二,大城市发展的原因问题;三,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多样性问题;四,控制大城市的对策及其与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备国规定的大城市标准很不一致。这里着重探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我国以市区非农业人口百万以上为准。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山西省1978-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山西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1978-2004年,除1995、1996年外,山西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承载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富余状态;(3)山西省主要地市的相对承载力有较大差异。且每个市的相对承载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通过山西省相对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作为参照区,计算2000~2008年环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常德和益阳三市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对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耕地和经济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环洞庭湖地区相比湖南省的相对耕地和经济资源综合承载力都处于可承载状态,保护耕地、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环洞庭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廓清大城市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以中国直辖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为研究蓝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引入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比重等变量,构建16个大城市二三次产业生产函数,定量分析大城市发展中人口聚集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长期促进作用和劳动力在二三次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结果证明大城市人口集聚、人口流入对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性作用,在大城市产业发展中劳动力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高。同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提升人口素质、引导人口知识结构变化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岛综合承载力是海岛开发和建设的基础,也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我国12个主要海岛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在DPSIR模型基础上构建海岛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10—2019年海岛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进而对时空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海岛综合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及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各海岛县综合承载力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承载系统处于较好的发展路径之上。在时间上,除长海县和南澳县外,大部分海岛县综合承载力保持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呈由2010年低水平“南北高、中间低”向2019年较低水平“中间高、南北低”变化分布趋势。提高生态调节能力、调动区外因素以及发展生态旅游是提高海岛综合承载力的三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坐了一夜巴士,到达了美国加州北部小城奇科市。这个城市以美丽如画的环境和绿树成荫的街道被评为美国西部最适合居住的五个城市之一。与一般大城市相比,奇科市既有小城市的气息,又有大城市的方便,却没有大城市的拥挤、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超大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剖析和民众关注度调研结果,探讨了超大城市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为迎接世界级盛会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对超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升超大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为例: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大城市为发展核心的具有“点一轴一圈”空间结构特征的大城市旅游圈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大城市旅游圈具有依存性、开放性、区域性、层次性和空间性等特点;由共生效应、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共同作用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本文以武汉为实证,提出武汉旅游圈的构建思路,探讨了大城市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模式与旅游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经了由单核到多核、由小尺度到大规模、由功能单一到功能复合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了生态屏障控制、核心集聚与轴向放射相结合、城郊新城建设、城镇群区域化发展等多种拓展模式。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在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等的影响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交通等技术手段是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郊区新城建设以及都市群区域性协同发展等途径有助于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心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日本政府及东京等大城市灾害管理政策、行政体制及实例为对象,分析研究了大城市在自然灾害管理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为大城市的灾害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病及大城市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提速阶段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容纳了中国大部分城镇人口 ,而且是现代工业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发展中 ,人们对发展大城市往往存在顾虑 ,甚至存在大城市等同于城市病的误解。在详细分析大城市与城市病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目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我国部分学者特别是政府决策管理人员对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呼声日高,甚至已把控制人口规模增长作为实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是否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为例,多角度地系统考察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关系,发现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总体上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而且相对受到严格控制的户籍人口规模增长,受控较弱、相对强势的常住人口的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具有更密切的正向互动作用关系.也就是说,本文研究证明:到目前为止,人口规模增长仍是促进我国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或至少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人口规模增长已制约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提升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强,既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使然.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必须消除大城市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农民进城会加重城市就业问题、发展大中城市就是停止小城镇建设的思想以及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重土地开发、轻综合效益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城市特色的挖掘、路网和规划良好的开发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一批中心城市的形成、城乡关系的协调,增强大中城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十分迅猛,新兴城镇不断涌现,原有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也给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少压力和冲击。究竟如何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如何协调大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武汉市为例,在系统分析大城市人口增长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增长对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探讨大城市人口控制的对策与途径,以期能给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