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政策要托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给社会政策发展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单位,理应成为托底性社会政策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托底性的社会政策理念具有强调"保基本"忽视"促发展"的特点,从而降低残疾人社会政策的构建层次.新常态背景下,残疾人的社会政策需求层次由生存型社会政策需求、权利保障型社会政策需以及社会发展型社会政策需求三部分构成.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首先要建立托底型残疾人社会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建立权利保障型的残疾人社会政策,充分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最后,建立发展型的残疾人社会政策,使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并最终朝着托底发展型残疾人社会政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艳华 《西北人口》2017,(5):113-119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用自己蓬勃的青春活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因自身的迷茫与躁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冲击.如何顺利实现这类群体的市民化转型对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越好,居住环境越好,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收入水平越高,社会交往网络越广阔,其市民化的意愿越高,越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最后,尝试就推进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3,(6):85-94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已进入由城市政府统筹协调的服务管理阶段。以贵阳市为例,从组织体系、信息平台、实践模式、工作机制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探索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的实践,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从理念、体制、模式、平台和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创新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区化、组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流动、剥夺、排斥与融合:社会融合与保障权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市民化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和市民化现实表现为"流动、定居、融合"的社会过程。但中国当前却出现了进城农民"流动但不定居、定居但不融合"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进城农民"内在市民化"滞后于"外在市民化"。"内在市民化"现实表现为自我角色的定位与认同,文章通过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造成进城农民"内在市民化"滞后的原因在于进城农民文化水平、年龄、婚姻等因素的差异,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无法稳定获得与市民平等、无差异的包括基本社会保障权在内的基本公民权利,存在"权利剥夺"。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获得等建议,以期加快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和扩展回归模型检验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差异化社会网络建立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建立对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居留意愿和定居可能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个体社会资本积累和城市身份认同强化。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地社会网络的建立会显著增强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而乡土社会网络和外地社会网络建立的影响则不显著,表明内嵌于本地社会网络中的个体社会资本和城市身份认同对城市融入的作用更强。文章聚焦于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社会关系根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网络与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化的关联,研究结果对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大兴区是北京的南大门,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人大兴,截至2009年9月底,全区流动人口总数超过了58万人,其中,成年育龄妇女10余万人,已婚育龄妇女近6万人,家庭式流人户3万多户,流动人口呈流动性强、数量大的突出特点。一直以来,大兴区委、区政府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全局出发,把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始终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全面宣传”的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全区“一盘棋”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准确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内在逻辑,对于改善流动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和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表现为流动人口及其家属迁移,不同家属之间迁移存在一定的关联逻辑,并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单个家属迁移来看,农业户籍家庭配偶迁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居留城市的意愿,子女和父母则体现为正向作用;非农业户籍家庭配偶迁移也对其居留意愿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子女和父母迁移则不具有显著影响。从双重家属迁移来看,配偶兼具外出工作和家庭照料双重角色,使得配偶迁移在家庭化迁移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配偶迁移对其他家属迁移造成了显著影响,这种作用在不同户籍家庭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从多重家属迁移来看,在双重迁移的基础上的父母迁移有效促进了其居留意愿,而配偶迁移则降低了其居留意愿。因此,为推进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在尊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为精准的家庭迁移政策,才能更好地有序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安居。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的适应性调整。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思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府及管理部门不仅要探索建立高效的人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健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政策设计应由"选择性排斥"走向"普惠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合对广州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经济融入水平、社会融入水平和心理融入水平等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Logit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人来说,较高收入水平的人长期居留意愿更高,自购房屋的流动人口比租房和住单位集体宿舍人表现出更高的长期居留意;与当地人经常交往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广州长期居住,享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由于受到制度保障更愿意在广州定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也发挥着正向的影响;心理融入水平从主观意愿和客观体验两方面影响着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社会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要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增强他们的长期居留意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进而提高其收入;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范围;拓宽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构建以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社区文化;加快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以赤峰农村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还处于初中甚至小学以下。本文应用个人受教育水平决定模型估计了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代际关系上,父亲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获得有显著影响,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顾文静 《人口与经济》2012,(1):86-90,104
文章以佛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状况为例,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激励因素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佛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的激励体现,检验了制度实施中的参保激励性效果,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口参保的主要因素,指出制度管理和制度收益才是激励农村人口持续参保的关键因素。文章还检验了农村人口和家庭特征在持续参保意愿上的差异性,发现只有收入因素才是引起参保持续意愿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适应困境与未来发展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晓红 《西北人口》2010,31(5):19-22,2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乡村适应困境主要包括乡村经济适应、政治适应、文化适应、社会适应和自身婚姻选择方面的障碍。由此,新生代农民工难以顺利回归乡村,出现了乡村建设的"荒凉化"、带来乡镇扩张的"无序化",理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人口健康视角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入手,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与农村人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帆 《西北人口》2009,30(6):16-22
本文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指引,立足于中国农村人口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最新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应着眼于计生家庭、高龄人口及无子女家庭等重点人群,更加重视老年津贴、小额保险和特种储蓄等新兴政策工具,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同传统的家庭保障、村社集体互助组织等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6.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composite) index measur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ndividual rural regions of a given EU country. In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RDI) the rural development domains are represented by hundreds of partial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al and administrative indicators/variables at NUTS-4 level (e.g. 991 variables/indicators describing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Poland; 340 variables/indicators in Slovakia). The weight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omains entering the RDI index are derived empirically from the econometrically estimated intra- and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function after selecting the “best” model from various alternative model specifications (e.g. panel estimate logistic regression nested error structure model, spatial effect models, etc.). The RDI is empirically applied to analysis of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rural/regional development in individual rural areas in years 2002–2005 in Poland and Slovakia at NUTS-4 level. Due to its comprehensiveness the RDI Index is suitable both to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to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s (impact indicator) of RD and structural programmes at regional levels (NUTS 2–5).  相似文献   

17.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考虑隐性失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失业率将被大大低估。实际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的错配分为"低就"和"高就"两种,而低就可被看作一种隐性失业。利用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3月对该市进城农民工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错配的角度分析了该市农民工的隐性失业状况,并采用实证方法对其隐性失业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不能忽视农民工隐性失业的结论与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荣时 《人口研究》2005,29(6):41-43
2005年10月20~22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主办召开了“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各部委的官员和决策者,以及全国各地百余位人口学、社会学者以及青少年工作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改革开放中农村青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涉及农民工问题、农村教育与发展、人力资本与青年发展、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价值观与代际关系以及流动儿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刊这一期特别设立“农村青年人口论坛”,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李荣时、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副司长邓文奎在大会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对农村青年人口问题更广泛关注和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路在何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日趋衰退 ,自费医疗再次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特殊性 ,提出整改乡村医疗机构 ,高效利用有限的农村医疗福利资源 ,平抑药价 ,以此解决农民的预防保健及小病、小伤问题 ;开展社会医疗互助 ,增强农民共同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 ,满足农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共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