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地方的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应用WHOQOL-BREF(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和自制问卷在南京市秦淮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及社区进行调研,测算并比较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与非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并利用相关定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医养融合服务较显著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医养服务满意度及子女负担状况会对医养融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鼓励推行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准确定位医养融合发展路径;全面优化医养融合服务水平与层次;积极转变养老理念,给予老年人群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是进一步提高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医养结合是在我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背景之下提出的,研究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开展医养结合养老的迫切需要,利用嵌入性理论中的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原理,总结了三种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即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医养结合网络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和推行条件以及提出了开展医养结合的模式选择方法,以期为医养结合业务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俏  许文 《西北人口》2017,(5):51-57
农村养老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总称.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并因农村老年群体分异而出现了需求分化现象,但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布局上看,无论是供给内容、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结构性困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坚持政府的核心供给地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供给的活力和鼓励家庭养老的优先供给四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是应对养老资源供给与效率不足,养老服务与内容缺乏创新,市场化机制缺失以及养老资源分散模块化配置的重要方法。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在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养老机构与养老模式的现实背景下,探讨养老市场的细分与前景及养老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状况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机理.结果表明: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需求意愿、家庭特征、制度特征和供给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尊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意愿,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注重体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性供给,优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有效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  相似文献   

6.
在寻求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讨论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医养结合政策试点如何影响老年家庭的消费行为,这为如何利用公共卫生政策间接激发老年消费潜力以及解决潜在的“老年储蓄之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医养结合政策对老年家庭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上。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医养结合改善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减少因应对未来医疗与健康风险而增加的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更多积极社会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推动了消费升级。此外,研究还发现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使用均能显著刺激老年家庭消费,特别是对医疗服务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家庭、经济发达程度高、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好的地区在医养结合政策下更易实现老年家庭消费提升。研究结论为优化当前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和挖掘老年经济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在未来,医养结合政策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优化医养服务的结合,并考虑区域和人群...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聚焦渐趋普遍的“老漂族”群体异地养老现象,关注其精神健康。以福利多元和精神赡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广州市三个老年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的“老漂族”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主体的服务供给对“老漂族”异地养老精神需求产生的影响,剖析“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需求和供给现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目前的养老福利托底政策和市场补充供给的不足给“老漂族”带来异地养老尤其是精神赡养上一定的困难,建议更多地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倡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应将物质服务和精神扶助结合起来,实现养老渠道多样化、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共同支撑起能够惠及“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特征是解决供需错配、提高供给效率的关键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多维度代替单一维度分析路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并基于安德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其归因。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和组合偏好,可分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和消极利用型三种模式,分别占比9%,15%和76%。身体健康状况差、经济收入高、家庭养老支持弱、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高和拥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对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模式选择呈现出典型的外在政策环境诱导特征;独居及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而年龄较小、家庭养老支持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和缺乏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非独居老年人更可能成为消极利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群体针对性,重视老人陪伴服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方补贴力度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元  谭珊珊 《西北人口》2011,(6):55-58,63
近些年来,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兴起,并在几年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文章在对苏南、苏中、苏北进行了对比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机构数量及规模、设施及人员配备和服务内容等进行了描述,分析当前养老机构面临的政策支持不足、供需存在矛盾以及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提出苏中、苏北地区应首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苏南地区应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政策上的"各个击破",同时建议民办养老机构加强创新服务理念,在管理体制、服务内容、人才使用、硬件设施等方面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激活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提高社会养老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基于综合计划行为理论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构建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logit-ISM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因素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悖离,近30%的老年人未将需求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利用行为。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家庭、社区与社会层面的情境因素,以及老年人的偏好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悖离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增强家庭养老资源,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均可显著降低悖离发生的概率,而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模式偏好的淡化则可显著提高悖离发生的概率。其中,收入、家庭养老资源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影响悖离的深层根源因素,通过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健康状况等中间层间接因素,作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认知度、传统养老模式偏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等表层直接驱动因素,最终影响到意愿和行为的悖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