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运用定量测度方法,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在“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秀丽  王良健 《西北人口》2008,29(6):104-107,111
本文运用方差及其分解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及省际问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水平的“高、中、低”。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为此,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水平不均衡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时空差异与收敛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在迎来银发浪潮,老龄化作为人口转变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基本国情.该文利用最近3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对我国省级层面的老龄化时空差异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老龄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梯度特征,差异程度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2)各地区老龄化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老龄化水平较高(低)的地区相对地趋于和较高(低)水平的地区相邻,空间集聚性随时间变化有所弱化;(3)老龄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健的条件收敛趋势,地区老龄化指数的增加速度与其初始水平负相关,初始水平较高(低)地区的增速普遍低(高)于初始水平较低(高)的地区,未来省际差异预期不断缩小,收敛速度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得出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加深且存在空间聚集性,呈现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内陆的扩张规律,形成了沿长江流域严重老龄化聚集地带。此外,全局和局部 Moran 指数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正相关关系。于是考虑空间相关性,借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方法,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发现我国地区间人口老龄化存在绝对β收敛,且收敛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质量及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合理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就业质量及其地区差异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唯一因素。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十八大报告指导下,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聚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蕾  谢越 《西北人口》2014,(1):1-5,12
本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2010年和2000年的人口老龄化相关变量(如老少比、年均人口净增长率等五个变量)进行Q型系统聚类分析,并用2011年的各类经济、社会变量对老少比进行主成分回归。研究发现:各地区依老龄化特点可以分为四类;影响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达程度、居民生活水平和性别比;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且持续老龄化,而人口流出严重的欠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数量学方法 ,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和成因 ,并通过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 ,用Q型聚类方法 ,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近年来的老龄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划分了6类 ,论述了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民族及地区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届人口普查资料及有关调查和文献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的变动趋势同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新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离婚率变动及其地区差异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的变动规律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口转变完成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 《西北人口》2009,30(4):19-22
在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由于人口惯性的存在,人口老龄化将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以及老年人口乘数均快速上升。因此,必须在思想上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重视,实现人口政策和人口工作的重心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并尽快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晓彤  王天新 《西北人口》2012,33(3):23-26,32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增加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但老年消费量连年增长说明其中也蕴藏着极大的消费潜能和市场机遇。为此,本文对我国老龄人口各项消费支出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老龄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和消费总量做出量化预测,以期为企业开拓老龄市场提供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婴儿死亡率的计算及其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常常被用采作为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及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妇幼卫生服务质量的敏感指标,同时,它对人口预测等一些关键性人口变量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指标计算的精准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我国相关部门所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均不同程度地高估了我国的婴儿死亡率。究其原因为三点:概念的理解偏差;统计口径的不同;登记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茂 《南方人口》2003,18(2):24-29
中日两国不仅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且影响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非常相似。因此,日本经历过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将在中国陆续出现,日本当年采取的应付老龄化对策,将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13,28(1):12-18
由于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人口不仅迅速老龄化,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同时还出现在业人口迅速高龄化的情况。导致在业人口高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与劳动参与程度的改变、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在业人口高龄化主要是出现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情况相对不太明显。随着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的延续,在业人口高龄将继续严重,并且将从以农民、工人两个职业为主,转变为全面的在业人口高龄化。此现象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黄砺  王佑辉 《南方人口》2012,27(6):60-68
为了系统考察和分析我国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本文引入了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这两个观察指标,通过1995—2008年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南高北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东强西弱;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在研究期内有所下降,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则显著提高;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不存在δ收敛格局,但存在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格局,九大土地利用区中仅西南区和苏浙沪区存在俱乐部收敛;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既不存在δ收敛格局,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格局,但存在条件β收敛格局,且九大土地利用区均呈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空间因素纳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框架,对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括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各要素影响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综合结论和政策建议。除老龄化惯性、人口增长以外,首次对人口老龄化区域溢出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溢出作用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影响显著,这一发现从空间维度拓宽了研究视野,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