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害,农民市民化进程减缓。农民能否可以带着土地权益转为市民?研究表明,农民"带土进城"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有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有助于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农民"带土进程"不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还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应具备什么素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和生态素质。结果表明,职业认同的权重最高。该模型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培育政策以及农民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后发地区城镇化制度变迁中的困境与取向探析--以西北民族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结构变迁,也是推动后发地区实现赶超的重要路径和手段。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家加大对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政策支持。“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撤乡建镇”、“村改居”、“旧城改造”等系列城镇化的制度安排,改善了落后的发展条件、投资环境和生活状况,使西北民族地区发生了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剧烈的社会变迁。但推进中也面临着制度缺失、制度失信、制度偏好、路径依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引起的制度冲突等困境,论文提出了城镇化的制度完善与变迁取向。 相似文献
4.
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战略。如何重新认知和甄别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模式、方向与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要求改变原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老思路,走一条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也进城"的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新道路。在政府的城乡统筹战略的带动下,真正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并最终从心理上实现市民化的人口结构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遭遇”老龄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局面,并出现一些特殊问题.住在地下室的农村老年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既有普遍性亦兼特殊性.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老年人住地下室这一特殊现象,以山东省临沂市C社区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住地下室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生计、生活、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养老困境,并从社区、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全面解读了养老困境发生机制,最后提出构建多元化养老途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分析了在“四普”至“五普”期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 ,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在 2 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仍将快速发展 ,如何克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进而引导中国的城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通过对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户口;如果要求其交回承包地,则只有10%左右愿意转为非农户口。(2)为了孩子的教育与升学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3)想保留承包地是大多数农民工不愿转户的主要原因。(4)在转为非农户口这一问题上,80前与80后农民工不存在显著区别。由此作者认为,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应给予进城的80前与80后同等重要的政策关注。深层城镇化的政策配置重点,应是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配置的均等化,而不是强化户籍的制度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9.
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贡献。当前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土地红利"和廉价"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红利"不仅容易导致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生活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文章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两种偏向,认为城镇化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破性的提法 ,就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 ,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来考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从而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也就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同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创业风险的不同认知和自身实际,部分农民工开始以创业作为城镇化背景下在城市中的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自我特质在是否创业以及创业能否持续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高强度的成就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居安思危的心态和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成为创业成功必备的素质。与城市里普通创业者不同,成功之后的农民工创业者面临未来是留守城市还是返乡创业的难题。在此差异化的选择再次显现,从而使原初作为生存策略的创业分化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民“养儿防老”观念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来自2012年新疆十三个地州市的农民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技术,分析农民养儿防老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持有养儿防老观念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民个体层面的性别、婚姻状况对养儿防老观念无显著影响,民族、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对养儿防老观念有显著影响;家庭层面的家庭关系和家庭规模对养儿防老观念无显著影响,家庭收入和有无儿子对养儿防老观念有显著影响;社区层面的农户类型、社区身份对养儿防老观念无显著影响,职业类型对养儿防老观念有显著影响;地区层面的新型农保对养儿防老观念无显著影响,村经济情况、交通状况、新农保缴费标准对养儿防老观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承载力弱、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甘肃应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基于价值网络拓扑模型,以城市群为主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选择依托兰州新区的大兰州都市圈、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河西走廊式和兰乌走廊式发展城市群和依托民族文化风情特色小城镇的点-线-面路径,通过加快制度、经济、人才、社会服务等支撑环境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产前性别鉴定”监管困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前性别鉴定”监管中政府与医疗机构处于信息高度不对称状态,这将导致监管的困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同时医疗机构与育龄妇女之间自动达成合作协议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本文构建了“产前性别鉴定”监管的模型,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造成“产前性别鉴定”监管困境的原因作出新的诠释,并提出摆脱困境的思路和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的浙江省安吉县,过去是个贫困县,一些地处偏僻的山村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闭塞,多数农民群众过着经济贫困的生活,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也很大。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积极寻找计划生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引领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同时,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逐步扭转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 相似文献
16.
困境与出路: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的描述和原因的探讨的前提下,针对存在的困难,笔者试提出了几点对策,并对我国农村养老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民工荒问题研究为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性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人口减少的前推力、产业技术进步的后拉力和城镇化进程的固化力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区域和年龄的结构性短缺,我国刘易斯转折点不存在一个固定时点而是在一个区间徘徊运动。研究试图建立一个以农村职业义务教育为核心,以工资增长、劳动权益保障和市民化为基点的农民就业转型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两种人力资本差异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现象,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影响,而转移劳动力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作用。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附着在转移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量流出较多。中、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外溢及农村人力资本的弱化是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对外流的人力资本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20.
农民“养儿防老”观念的代际差异及转变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09年全国10个省份千户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技术和交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农民"养儿防老"观念的代际差异及其转变趋向。结果显示,农民"养儿防老"观念表现出显著的代际差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养儿防老"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而"养女防老"观念正在农村悄然兴起。农民"养儿防老"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代际差异明显。"养儿防老"观念重点转向"依靠自己",但"依靠子女"和"依靠社保"也成为农民应对老年生活风险的重要策略,农民养老保障策略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显现,即以"依靠自己"为主,以"依靠子女"为基础,以"依靠社保"为补充的福利三角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