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逃避“唯我论”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秉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历史地论述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等人的主体主义哲学逃避“唯我论”的努力,认为笛卡尔和贝克莱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而胡塞尔与康德走的是一条在自我之内超越自我的内在超越之路:即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对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在主观性中建构普遍必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陈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6):632-636
胡塞尔为了证明现象学的普遍性,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理论,其中,他人的构造问题是一个重点。胡塞尔对他人的构造的论述是基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先验世界内的;其关于他人的构造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意识的意向性和"结对"。胡塞尔的理论是成是败尚在争议,但他确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开始了对他人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杨云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86-287,290
近代哲学史上,“自我”论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实践哲学和伦理学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近代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起源可追溯到霍布斯,后经笛卡尔、贝克莱、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把“自我”问题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到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至今仍然是哲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昌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关于萨特的著名剧作《禁闭》有过各种评论,该文主要以萨特自己的谈话和《存在与虚无》中有关论述为根据,从剧情实际出发,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的准确理解,即:倘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倘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他人的判断便是你的地狱;倘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你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这是萨特在“上帝死了”之后,对現代社会,对“地狱之苦”所作的最新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萨特“人学”中的“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揭示萨特在这部剧作中的真实而深刻的用意,从而论证了该剧的“唯我论者的悲剧”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5.
陈向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莱布尼茨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单子论”从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对哲学上强调人的个体性和能动性、政治上重视人的自由、经济上认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不乏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79-280,285
胡塞尔是当之无愧负有盛望的大哲学家,他创立的现象学,是处于危机中的哲学的雪中之碳,为哲学开辟出一条新的光明大道。然而,一贯倡导严格科学的胡塞尔在晚年却提出了具有强烈经验色彩的“生活世界”。事实上,这一概念与先验现象学立场并不冲突。本文试图分析胡塞尔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并谈谈自己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程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8.
韩骁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6):24-33
“构造”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刻画意义如何向我们显现。索科拉夫斯基认为,胡塞尔分别在静态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阶段采取了“静态构造”的形式-质料图式和“发生构造”的一元论图式。笔者将指出,随着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推进,构造的含义将更加复杂,它同时指示了自我在世界视域之中的横向结构,以及绝对时间意识支持着世界经验、并与其相互交织的纵向结构。笔者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种构造图式。 相似文献
9.
10.
11.
杨宝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20-28
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所阐发的 “纯粹现象学的理念”,可视为传统的 “纯粹性”理念的现代回响。在发生现象学阶段,这两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完善,但在自我之本质问题上陷入困境,因此,“纯粹性”在发生现象学中面临危机。本文首先以哲学史上 “纯粹性”的两种代表形态 (柏拉图和黑格尔)作为背景,其次考察了现象学对 “纯粹性”的阐述,最后揭示了发生现象学为何在自我课题上引发了 “纯粹性”理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孙业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95-297
“反思”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由本质现象学还原的研究向现象学还原先验化领域的突进,引发了现象学反思哲学化的深度模式建构及其展开,即通过对一种“变异的反恩”的反思回溯到无须“最终论证”的“原意识”的理性吁求。 相似文献
13.
段丽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86-9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建立了本质心理学,它虽然对人的意识行为进行分析,但它所说的本质仍是处于经验世界中的人的意识行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一门经验科学。胡塞尔一生力求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而经验科学并不能提供绝对明见的知识,所以他必须要实现对经验层面的突破。为此,他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方法,并把其现象学推进到先验现象学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语言哲学的兴起与繁盛使西方哲学界发生了语言学转向。但句法—语义学并未真正完成语言学转向,阿佩尔认为应以语用学来补充句法—语义学。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对语言和主体先验地位的强调,对方法论唯我论的克服和对论辩的奠基特征的重视。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的理论后果是欧陆解释学传统和英美科学主义传统的对话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杜战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8-25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恩一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李晓进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2-27
继笛卡儿以"我思故我在"揭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转向的帷幕以来,康德既在批判笛卡儿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学的先验转向,又以此为基础回应了休谟的无自我论的挑战。早期胡塞尔曾站在休谟的立场上批判了康德的先验自我,可随着从描述心理学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胡塞尔又从休谟的立场回到了康德的先验自我的立场,并最终再次通过后期发生现象学的转向对"现象学自我"的构造性分析,既在新的台阶上承继了康德,又在更深层次上回应了休谟的怀疑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谷声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11
胡塞尔的现象学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多变性常常令人不易理解。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进行审视,是把握他的思想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进行了分析:第一,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思维的直观性,追求“面对实事本身”;第二,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对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坚持一种观念主义的立场;第三,意向性是现象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概念,澄清意向性的三结构:自我、意向对象、意向活动,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应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2)
在政治哲学中,财产权是一个与国家正当性基础密切相关的理论范畴。本文试对《政府论》(下篇)中第五章"论财产权"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炼出洛克财产权的核心要素,即:财产权是由个人劳动创造的,是个人的自然权利。继而通过对洛克论证过程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人类对财产最初占有的正当性、劳动产生的价值归属和财产权获得的限制性条件等的反思,以期对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毛家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路标.本文通过对意向性理论的简析,从而对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作出简单的描述和思考.并且望从现象学活的思考中汲取于我们当下的乃至未来的哲学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