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讼”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无讼”导致的“厌讼”心理 ,则构成了国人逃避诉讼、私下调解的深层心理根源。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体制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厌讼”心理产生的根源 ,或可为研究如何消除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样态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主要方面是“厌讼”心理,“厌讼”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性诉讼观念。但是,在中国古代,“厌讼”观念不是绝对地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方也曾出现“好讼”、“健讼”情形。究其原因,传统中国民众“厌讼”、“好讼”及“健讼”这些诉讼观念具体样态的出现均根源于其时其地民众的趋“利”心理。  相似文献   

3.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资料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诉讼观念。本文着重指出:过去法史学界一般断言的中国人“无讼”观念,实质上主要反映了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厌讼”、“惧讼”观念,则主要体现了大众百姓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的诉讼意识,并以明清小说资料揭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原因作为一个法学、文化学问题已经被学界关注多年。但不知应遗憾还是欣慰的是,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厌讼”心理的存在是“厌讼”现象的关键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典社会的做法时,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别样的情形首先,传统中国虽然存在几乎不到官衙解决纠纷的现象,但却可能不存在今人所谓的“厌讼”现象;其次,传统中国民众之所以不到官衙诉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非部分学者所说的那样单一。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陷入困境。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厌讼主义”有必然的联系。本文认为,“厌诉主义”的形成是历史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目前仍存在着“厌讼主义”形成的原因,这是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不能正确对待行政诉讼的观念基础,因此,为了行政诉讼的健康发展,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打碎稳定封闭的农业经济,破除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形成权利本位的政治结构,变革和法交融的意识形态和法刑合一的司法观念,消除“厌讼主义”的根源,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就有厌讼的传统,这一观点被广为认同,但“厌讼”一词有其自身的缺陷,“非必要诉讼”是对“厌讼”一词的矫正。非必要诉讼是指在案件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争端当事人作出非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社会“无讼”观念的影响 ,我国学术界多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鲜有民事诉讼。文章从中国传统民事诉讼发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三个角度论证了中国传统民事诉讼实际发生的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一、“无讼”的渊源“无讼”是存在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及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属于精神和理想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界的和谐进而追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在社会关系领域里便体现为“无讼”。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无讼”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厌讼"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讼"是中国传统诉讼观念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厌讼"以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内涵存在于共同的表现之下、观念之中.官吏阶层与普通主体的"厌讼"观念有不同的内涵与成因.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中国法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与联系,讼卦更是研究中国传统讼观念的独特视角。通过讼卦研究讼的产生,讼的影响以及应对讼的方法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讼文化的理解。导致诉讼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经济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心理影响;讼卦认为讼行为总体上是"终凶"的,"不亲"的;具体而言,讼是无德的表现,讼能够引发社会的纷争,以下犯上之讼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及时终止诉讼也可能带来吉祥,而讼卦中还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清官情结。应对讼时,一方面要怀着警惕,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强调君子要积极进行准备以讼对讼的发生。总之,对讼卦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审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法治化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治理念和封建遗留人治思想产生激烈冲突。无讼文化作为封建人治社会中形成的核心法治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妨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封建遗留思想,是必须剔除的。无讼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几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处事和思维,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被称之为熟人社会的广大农村,在法律框架内批判的继承,引导和吸纳传统无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无讼传统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影响。认为“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和儒家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是无讼观产生的思想基础 ,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之相连的家族制度则是它的物质基础。这种无讼观给今天的启示是 :市场经济下应建立新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来调节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理想并没有在实践模式中体现为以息讼止争为主旨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相反,民间纷争的公正解决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轻视,只不过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解决制度。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无讼”和“法律文化价值观”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4.
“无讼”是传统诉讼理念的核心力量和价值目标,作为我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其产生具有深刻的根源。无讼理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历史包袱是相当沉重的,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诉讼理念仍对我们现今的理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我们今天整个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无讼与中国法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无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当代社会转型期具有对利益进行调和与平衡、对社会动荡和混乱进行校正与修复的功能;但无讼对个体权利的压抑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市民社会,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6.
无讼法律思想及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传统最根本的诉讼观念,无讼思想支配了中国传统的诉讼历史并影响了中国整个传统法制的走向.无讼观念的内涵是解决社会纠纷时尽量避免诉讼.但社会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古代社会通过道德教化、乡里调解、官方息讼等手段来解决纠纷.无讼法律思想虽然具有许多消极因素,但在现代法治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来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儒家追求中庸、平和处世的哲学思想,对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无讼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司法领域的价值追求和一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处世之道,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诉讼的特殊心理,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诉讼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无讼"思想在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其美学基础"和为美"这一儒学传统文化内涵长期左右中国人心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无讼”理想及其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华民族在法律文化上的最高追求 ,是历代统治者与儒生们所追求的目标。无讼的理论产生于 30 0 0年前 ,它的实践贯穿于 30 0 0年当中。那么 ,在中国当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悠久的传统法律文化给中国法律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笔者试图就此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文化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是传统中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中国人将无讼视为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的结果,创造了独特的无讼法律文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作为传统社会达至和谐的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能为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