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都善于通过人物言语行动描绘刻画人物形象,但两者形似而质异,在主旨思想、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有明显而重要的差异和不同。  相似文献   

2.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之一 ,从文化层面解读以范进中举为中心的“范进现象” ,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 ,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表现在 :对胡屠户语言、神态、行动的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其市侩形象 ;对范进的心计及发疯的描写 ,对范母的死的描写等 ,有力地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 ,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 “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  相似文献   

5.
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低就没有高,没有新就没有旧,没有恶就没有善……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对比,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可以使故事或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个范进中举的故事。为了刻画胡屠户势利、虚伪的灵魂,作者写了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一番可笑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和生活画卷。在对比中讽刺,在讽刺中对比,而且多角度多层次作立体聚集式反映,异彩纷呈,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8.
《到19号房》和《望断南飞雁》虽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两位女性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但两者都可以看做是书写女性"出走"的文本。这两个文本的女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和选择也惊人地相似。本文以解读这两个文本的共同主题出发,探讨不同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9.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记得范进中举这段故事。范进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考举几十年,回回名落孙山,被人耻笑,弄得家计艰辛,每每无米下炊。熬到五十四岁,终于上了榜,却又因狂喜过度而发了疯。多亏他平日畏之如虎的老丈人,一巴掌才使他清醒过来。范进何以如此欣喜若狂,以致疯颜?因为他认为从此爬上了“治人”的宝座,敲开了通往仕途经济的“幸福”之门。  相似文献   

10.
<正>01去年看大热剧《欢乐颂》,对其中一个情节印象特别深。曲筱绡、安迪、赵医生、魏渭四个人打牌,正兴头上时,安迪用"麦克白夫人"比喻了一下魏渭。曲筱绡并不懂这只是一种对帮凶的类称,拿捏了一下字面,笑眯眯地调侃魏渭是"小受"。在其他三个人都对"麦克白夫人"的符号意义心知肚明时,曲筱绡蒙在鼓里还费尽心思抖机灵的样子,的确是很尴尬了。而这也让赵医生脸色难看,后来跟曲筱绡大吵,断定跟她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不可笑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背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丧失尽了,才终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之下,得中举人。这个蹉跎考场,经过数十次应试,经过数十次名落孙山之后,已经压根儿不抱希望的他,在获知这个高中的消息以后,高兴过度,疯了。中学语文课本里,选过吴敬梓这部名著的一节,标题为《范进中举》。一般来讲,范进是个可笑人物,但其实并不可笑。因为,即使一个神经极其正常的人,经过如此长时期的科举,落榜,再科举,再落榜的熬煎折磨,忽然,一纸大红喜报,在敲锣打鼓声中而来,整个人由碧落而黄泉,又…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涉及明清吴越一带风俗 ,如范进中举后兴奋失智而由胡屠户掌脸唤醒 ,饮食文化 ,青楼中盒子会赛厨斗艺等 ,这些风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其渊源、功用、特征为作品提供了丰厚的时代背景 ,吴敬梓对这些习俗进行了创造性运用 ,并寄寓了其深遂的人生思索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9,(5):42-42
●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用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遣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基督山恩仇记》和《呼啸山庄》均为19世纪世界名著。它们相似的创作背景和经历、相似的创作风格和主旨、相似的创作题材和情节,使读者更进一步体会世界名著永存的艺术魅力,笃信世界文学发展的整体性和人类文明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5.
《徵圣》具有独立的价值,它提出了文章的创作主体和以圣人之文为标准的创作准则。将《徵圣》与《宗经》进行比较,从逻辑上得出《徵圣》为《宗经》之前提,二者内容相似但论述重点有所不同。另外,《徵圣》提出的为文标准与刘勰于此篇所提的"体要"观在全书也得到了由始而终的贯彻。因此,纪昀评价《徵圣》的"装点门面"说有其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作曲家借助古典和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完美展现了前苏联人民与法西斯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人类钢琴音乐史上的不朽篇章。在阐述《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主题的基础上,结合钢琴创作理论,从实现古典和声与现代和声的统一,展示出明快流畅的抒情风格旋律,对20世纪作曲技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19.
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在兽名、干支排列上与后世十二生肖总体相似,其使用方法、占卜逻辑也与后世生肖相类。虽有部分特殊兽名存在,但经考证可知,其与后世生肖联系密切,由此可推测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应是后世十二生肖的雏形。十二兽的选取有自身的特点,可分为有利于先民生产生活的"六畜"和不利于先民生产生活,或是暗示灾害的野兽。其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及社会思想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明代中后期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选择以个体文本为载体,运用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以及"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对明初第一部文言小说集——瞿佑的《剪灯新话》,分别从作者的个性、经历、交往乃至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从中发现作品流露出"扬情抗理"的反潮流的思想萌芽,开启了明代文坛反道学,重情欲的创作道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明代初期"扬情抗理"文学思想的形成既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对文人心态乃至创作文风产生的反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