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小岩先生自题斋室日苦乐轩,这应当说是一位九旬老人对一生甘苦的自嘲,也可以说是他献身书法事业一生经历的总结.高先生九岁从父习书,从魏书《张猛龙碑》启蒙,继而临习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汉魏碑帖,到老年又倾心于《崔敬邕墓志》和《石门颂摩崖石刻》,汉隶结体工整,用笔圆转、端庄雄厚的特点与魏碑(尤其是《崔敬邕墓志》)的疏宕平整、纵横佼转又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韵味,在高老的书法中得到高度的和谐统,形成了既不同汉碑,又不同于魏碑,严谨而又萧散,凝重而又空灵,疏宕平实、端庄宽博的独特艺术风格.<作者简介>=高小岩,字谦斋,1919年3月生于山东潍坊.生前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儒学年鉴》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山东中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东省及青岛市两级书协名誉主席、青岛中山书画院院长,并曾任第6-9届青岛市政协委员,其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第1-6届全国书展和国内外展览百数十次,多被收刊专辑.1981年随青岛市友好代表团出访日本出席下关举办的中国展,1992年、2000年和2004年先后三次应邀访台文化交流,在台湾举办个展4次联展2次,1998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艺生涯70年纪念展,2001年秋在潍坊举办了高小岩祖孙三代书法展,2006年6月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华夏魂·父子书法展.自1989年始先后出版了《高小岩书法集》、《高小岩魏体成语字帖》、《华夏魂·高小岩、高篪书法集》、《孔子事迹图图解》等作品集.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国务院、周恩来纪念馆以及中央文史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府、青岛市府和各省市文史馆博物馆等收藏.  相似文献   

2.
《青岛画报》2012,(2):80-85
今年2月3日.也即农历壬辰龙年的正月十二.是我市著名书法大家蔡省庐先生的百岁诞辰。蔡老期颐之年依然身体康健.仪态平和.面容慈祥.足以担当人瑞之誉。蔡老一生不仅修为深厚、淡泊名利、待人谦诚.更因其书艺精湛.多育英才.倡领开创青岛新时期书坛大局,人所共仰.确为当今书坛一代大家。  相似文献   

3.
古剑现就职于中国外运天津集团有限公司,幼承家学,研习书法,后拜津门书法名家赵半知,杨涵秋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和篆刻,并同郑华浚先生学习山水画。中学时代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至今从事摄影创作  相似文献   

4.
由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高钦堂书法艺术展》于2011年12月10日在青岛美术馆开展,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青岛市文联的有关领导以及众多书法爱好者参观了展览。高钦堂先生,青岛胶州市人,1931年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盟美术研究会理事。他十岁时师承李春亭学习书法,在  相似文献   

5.
当我在《沈阳晚报》上看到‘80榜样’全国上世纪80年代优秀书法家提名展2012年6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幕,辽宁书坛新锐金洪竹获提名,是辽宁惟一一位参加此展览的‘80后’书家的报道时,着实吃惊不小。为此,特意向金洪竹予以求证,她只是淡淡地腼腆地一笑。金洪竹是200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现在师从于庄廷伟先生。她是一位不事张扬,沉静斯  相似文献   

6.
穆奕 《今日辽宁》2008,(1):56-57
马秉枢(Ma Bingshu)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盘锦市书画院院长,盘锦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盘锦市政协委员。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奖",2001年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铜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铜奖,2000年全国书家新作展铜奖,多次获辽宁省书法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青岛画报》2011,(2):76-79
张杰三,名言俊,号野鹤,1910年生于山东平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张老一生别无他好,视书法为生命,穷其毕生精力苦苦探索追求,曾荣获文化部主办的政府最高奖——第十三届群星奖。中国  相似文献   

8.
边远 《学术交流》2008,(2):153-155
从创作主体与表现客体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民间,将民间相应地划分为四种表现形态:在且属于、在而不属于、不在而属于、不在也不属于,并以此分析韩少功从创作初期到新世纪之初的文本创作,探究其在四种表现形态间的跨越性,着重阐释韩少功作品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对民间乡土的执著探索和思想维度的不断深刻.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作者的创作思想有关.作者不写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是为了表明他所写的故事、所展现的悲剧,不是发生在某朝、某代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都普遍存在的悲剧;也不是仅仅发生在某一地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全社会的悲剧.这不仅扩大了时空观念,使书中所要表现的人和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加大了表现力度,而且创造了意境,增强了小说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意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