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网络交往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形式 ,它对网民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 ,网络交往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群英 《兰州学刊》2006,(2):169-171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网络交往的出现使大学生社会化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杨洁  黄寰 《社会科学家》2005,(5):169-170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个人资源,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家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发展其个人的社会网络,从而保持和促进企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最终完成、正式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整个社会信任度的提高,民营企业家对社会网络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及延续,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不良情绪排解有着积极影响,但也同时存在网上不良信息误导大学生思想等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引导,使大学生正确确立网络交往目的、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虚拟交往的关系、确立健康的网络交往心理,加强网络交往监护,以创新思维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为我所用",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荣 《兰州学刊》2012,(4):137-140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缺场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缺场交往具有三个特点:交往空间的流动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以及交往对象的潜在性。缺场交往与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迎来了重建自身的三大转机:网络社区的虚实变换、电子商务的推波助澜、网络围观的潜移默化,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也渐渐由失落到回归。  相似文献   

6.
个人特征与老年人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网络成员的个人特质和社会角色与提供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经常提供一些重大的支持,而地位较低者刖提供一些小的支持;男性提供的支持的种类要多于女性,男性是大部分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的提供者,而女性提供的支持主要是与女性的特点相关的一些支持;年龄较大的人提供的是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而年轻人更多地提供实际支持;已婚者提供的是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而单身者则提供交往支持.关系强度"强"的网络成员几乎提供所有的各种支持,而关系强度"弱"的网络成员几乎不提供支持.面对面交往频度高的网络成员提供的是借物或做家务一类的支持,面对面交往少的网络成员提供的是重大的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较之于联系少者,电话联系频繁的网络成员提供的支持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网络交往是信息时代人类新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传统交往方式的丰富和发展。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精神性、非理性和依赖性等特征。网络交往中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资源使用的异化、人性异化、能力异化和角色异化。克服网络异化重在网络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寻求网络、网络人以及社会的生态化。建设网络生态社会,需要培育健康的网络交往人文生态环境,强化网络主流价值观建设,防止思想极端化,遏止网络交往的去价值观倾向。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网络素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素养的培养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而网络素养的培育在当今社会和时代,又显得很重要。既涉及人的素质,又直接关系人的学习、交往、成长、就业以及个人的将来。  相似文献   

12.
龙柏林 《社会科学》2003,(10):75-78
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人学主体性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文章从制度人学的视野切入 ,在分析制度供给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制度供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的内生变量与调控变量的基本观点 ,并针对制度供给的缺位与虚置情形 ,探讨了加强制度创新与完善制度实施 ,以健全制度供给 ,促进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青少年所产生的网络交往心理障碍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青少年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对于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给这一阵地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它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显然不同 ,开放、自主、平等、间接、匿名等是其突出特征。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人际交往失范、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 ,从普遍交往伦理规范的确立、法规的建设、教育与监控、心理援助、个人自我调整等方面对网上交往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以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明是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本文从人类(主体)与网络技术(客体)的互动关系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网络文明的本质进行哲学解析。从技术与人文的关系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技术的人文支撑;从网络与人类交往的相关性看:网络文明就是信息时代的交往文明;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网络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形式;从人类的理想追求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时代真善美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网络资源的不断开发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 ,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逐步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研究和引导 ,已经非常紧迫和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特点、利弊的探讨 ,我们可就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引导提出初浅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交往与自由”思想视野下的网络交往自由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比真实世界的交往更为自由.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交往与自由"的相关论述这一特定视角入手,分析网络交往自由,探讨网络交往自由的积极意蕴.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一方面为解决人类交往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本身、交往环境以及交往主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个人交往主体性作为个人主体性的进步形态,是个人主体性在交往实践中的具体表达。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推进主体性研究的学术生长点,而且是深化交往理论研究的人学主体视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与网络技术不断扩张的当今社会,研究个人交往主体性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