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宋濂之死     
中国史上,以朱元璋杀戮功臣,株连无辜为最甚.在问罪人员中,有皇太子师傅宋濂。《明史·宋濂传》说他是因孙子宋慎被指控是胡唯庸党羽而罗织成罪的,“安置茂州,明年(1381年)卒于(?),年七十二”。《明史》所述,不确。宋濂获罪,并非因宋慎事,朱元璋要杀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5)
已故明史专家顾诚《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杞县本无李岩其人,关于李岩活动的记述,都是地主阶级的文人编造出来的。但根据李自成进北京后当时人的各种记载,确有李岩其人。从李自成进北京至逃离,李岩均在北京。李岩谏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诸事,皆有所本,并非虚构。关于李岩的籍贯,最近在河南博爱县发现《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茂春第四子李信字岩,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科考贡生。叔父李春玉字精白,以李信为嗣。崇祯十三年(1640)李岩与堂弟李沐参加了农民军,崇祯十七年同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由于李岩在杞县粮行经商,其父李春玉字精白,故误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顾诚认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无李岩其子,从而否定有李岩其人,造成了对历史事实的误判。  相似文献   

3.
《明史》是历代官修纪传体史书中较好的一部,但也同样存在着脱漏和错误。四十余年来,一些明代藩王的陵墓相继被发掘,出土了一批颇有史料价值的墓志等文物资料,为订正《明史·诸王传》中的某些缺载和误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里仅举五个比较典型的例子。1.关于晋藩末王的身世《明史》卷一一六《晋王传》云:“……求桂嗣,李自成陷山西,求桂与秦王存枢并为贼所执,不知所终。”同书卷一○○《诸王世表·晋王表》亦云:“王求桂,穆庶一子,万历三十九年清敕管理府事。四十一年袭封,崇份末陷于贼”。明朝始封晋王为恭王朱桐,明太…  相似文献   

4.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5.
结合修订点校本<明史·王锡爵传>,参考明清之际以前的十余种王锡爵传记,可以看出,其中8种对王锡爵以肯定、赞扬的笔调加以记述,其余则或客观记述、不加褒贬,或既有表彰、亦加批评.点校本<明史>、王鸿绪<明史稿>、万斯同<明史>等三书中的王锡爵传,文字大体相同,当是点校本<明史>通过殿本<明史>大体沿袭王鸿绪<明史稿>,而王鸿绪<明史稿>基本沿袭万斯同<明史>.点校本<明史·王锡爵传>有两处标点失误,应予纠正.另外,点校本<明史·王锡爵传>将王锡爵升任礼部右侍郎的时间记为万历六年,这虽与王锡爵行状、年谱等重要文献相异,但不必怀疑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周桂发 《社会科学》2004,(12):121-123
有关明代历史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有汤纲、南炳文的《明史》,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等,专门研究崇祯十七年后南明小朝廷历史的,则有司徒琳的(Lynn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的《南明史》等,但对于在明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则尚付阙如。樊树志先生的新著《晚明史》(1573—1644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专门论述万历到崇祯末70余年历史,因而在明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陶辅(1441~1523后),字廷弼,号夕川老人,安徽凤阳人,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和小说家,著有杂录《桑榆漫志》及小说《花影集》。张孟敬《花影集序》中说:“盖公之先人,以大功烈擢大同伯。公以贵游子,薄武艺而不事,专志于经史翰墨间,其蓄之深有自矣。暨袭应天亲卫昭勇之爵,又不苟合于时,即丐恩休致。”其中指出了陶辅生平的概况。然而,陶辅的“先人”究竟是谁?程毅中先生在《陶辅评传》(《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他仅仅翻检了《明史·功臣世表》,故没能考证出陶辅“先人”。笔者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郭良翰所著《…  相似文献   

8.
<正>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的“湟中三捷”是明代边疆战斗史上重要的战事,但是《明史》、《甘肃通志》、《西宁府新志》等  相似文献   

9.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10.
铁券制略论     
一铁券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它从汉代开始实行,一直沿袭到清代,经历了二千多年,几乎和整个封建社会相终始。稽考史籍,铁券异名不下数种。《汉书·高祖本纪》作丹书铁契,《后汉书·祭遵传》作丹书铁券,《资治通鉴·梁纪》作银券,《隋书·炀三子》作金书铁券,《辽史·耶律重元传》作金券,《明史》则因铁券可世代相传而称为世券。历代所颁铁券虽则不少,但  相似文献   

11.
《玉娇丽(李)》的猜想《金瓶梅》最早的续书《玉娇丽(李)》,今已伕,见于较早的记载是:①谢肇淛《金瓶梅跋》;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③张誉(冯梦龙?)《三遂年妖传叙》;④清初宋起凤《稗说》。这些资料为学术界所习见,为讨论方便,谨录如下。《金瓶梅跋》(《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四): 《金瓶梅》一书,……书凡数百万言,为卷二十,始末不过数年事耳。……仿此者有《玉娇丽》,然而乖彝败度,君子无取焉。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心学在清初遭到程朱学者的猛烈批评,从而影响到官修《明史》对明代学术的定位。康熙早期史馆总裁徐元文兄弟提出设立《理(道)学传》的倡议,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意见主要可归纳为道学当去、总归儒林,道学乃道家之学,《道学传》惟《宋史》宜有之等。《明史》最终未立《理学传》,作为争论核心的王阳明被列入大传,传稿历经数次改易,最终以其本人及王学被否定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韩橁,字正声,辽名医韩知古曾孙,晋王韩德让侄孙,为契丹显宦之裔。关于韩橁事迹,《辽史》无传,赖《全辽文》卷六《韩橁墓志铭》得以详述,其中有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尤引人兴趣。五代以来,瓜、沙政权势衰,为保其一隅之安,曹氏政权向宋、辽二方同时展开外交。辽与敦煌之交往,始于辽太宗天显十二年(公元1937年)终于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一共九次。然而,关于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却为《辽史》所缺。碑文云: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左挂、王子顺是明末农民起义中引人注目的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是两个人吗?对此,笔者最初并未怀疑。《明史》卷三百零九《李自成传》说:“(崇祯)三年,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这里将王左挂和王子顺,明明白白地写作两个人。对明末农民起义研究极深的李文治先生,在其专著《晚明民变》中,也将王左挂和王子顺列为两人。与《明史》说法相同的文献资料,象《绥寇纪略》、《平寇志》、《明通鉴》、《怀陵流寇始终录》等书都是如此。但是,《国榷》与此不同。该书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六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注解说:“一名王之爵”。同卷崇祯三年正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又注解  相似文献   

15.
“柬埔寨”这个名词出自《明史·真腊传》。该书记载:“柬埔寨即古真腊国也。……万历(1573——1619年)后……改为柬埔寨。”《隋书·真腊传》说:“真腊国……本扶南之属国也。……其王……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这些史书阐明了柬埔寨的历史,柬埔寨由真腊国而来,真腊国的前身是扶南和真腊。真腊原先是扶南的属国,六世纪中期质多斯那为王时兼并扶南,建立了统一的真腊国。所以,要研究柬埔寨民族的起源,必须首先研究六世纪中期以前的扶南人和真腊人。  相似文献   

16.
《元史·哈剌?传》是研究元人哈剌的基本史料,但多有缺误,元人碑传资料可以补正《哈剌?传》的若干问题。一般认为元人碑传为《元史》列传的一个史源,但具体到《哈剌?传》,经比勘后发现本传史源并非《巩国公谥武惠合鲁公家传》及《巩国武惠公神道碑铭》,而有可能出自现已失传的元代《后妃功臣列传》。  相似文献   

17.
常何是唐初名将之一,两《唐书》无传,事迹散见于纪传者仅数条,虽集掇亦难见端倪。1944年,陈夤恪先生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曾引用李义府撰《常何墓碑》,用以论证玄武门之变中常何之作用。1952年,陈先生又于《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中,节录《墓碑》,指出:李义府撰《常何碑》文“久佚,然为最佳之史料”(《岭南学报》第12卷第1期)。现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常何墓碑》写本照片,作跋于次,祈批评指正。《常何墓碑》写本尾残,不见立碑年月。《墓碑》称:“中大夫、守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撰”。李义府,唐高宗时宰相,两《唐书》有传。《旧唐书·李义府传》载:“高宗嗣位,迁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  相似文献   

18.
《宋书》考疑(七)丁福林《卷七十六·宗悫传》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972页)按:“左卫将军”,《南史·宗悫传》同。今考本书《沈庆之传》载孝武帝即位后之封功臣诏,有“新除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宗悫”(20...  相似文献   

19.
李材(1519—1595),江西丰城人,字盂诚,别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为晚明著名学者。李材别立宗旨,所倡“止修”之学,卓然成一家之说,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嘉靖四十一年,李材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以学未成乞归。穆宗、神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广东佥事,官至云南按察史、右佥都御史。曾师事江右王门著名学者邹守益,学王守仁“致良知”之学,为王守仁再传弟子。李材一生酷爱讲学,所到之处,皆以讲学为务,即使身在军中,依然乐此不疲。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材巡治勋阳,曾毁军中参将署为书院,聚众讲学,一时致激兵士哗变。次年,因破缅事发,发戍闽中,卒于1595年。李材一生著述甚丰,据《明史·艺文志》所载,著有《孝经疏义》,《论语大义》、《教学录》、《南中问辨录》、《将将记》,《兵政纪略》、《经武渊源》等书,涉及孝经、四书、儒家、兵家四大类,达一百二十四卷,逾百万余言。其哲学著述,主要有《大学约言》、《道性善编》、《论学书》、《知本同参》等。  相似文献   

20.
~~张维华先生的《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晁中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