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依斯的<都柏林人>以其独特的表现艺术使其成为与莫泊桑、契可夫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它通过"顿悟"和"象征"两种手法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已经越过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界面,使其带有很浓的前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顿悟"是《坛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次宗教修行方法上的革新.从理论层面上,它将六朝以来的佛性论思想进一步深化,普及化,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宗教实践层面上,它提供给修行人一种方便法门,而对此种方便法门的领悟,须修行者具有大智之利根."顿悟"的主要内容,是破除按照戒定慧依次修行的传统方法,倡导"定慧等学".值得注意的是,《坛经》在宣扬此种新的修行方法的同时,并未对"渐修"进行彻底否定,"渐修"仍是那些小根器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此认识《坛经》的"顿悟",方可望接近《坛经》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素以意识流技巧的精湛运用而被誉于现代小说的伟大先驱,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同样堪称英语文学中的经典。本文试从《死者》入手,窥一斑而见全豹,浅析乔伊斯小说中的心象性形象和顿悟现象。  相似文献   

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5.
《布里尔小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一些生活片段和瞬间的展示,而这些片段往往被曼斯菲尔德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说中顿悟时刻也是小说的精华,不仅唤起读者对人物的同情,而且映射出自己内心的那些相似的孤独与悲哀。固定式内聚焦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和第三人称旁观者交替使用表现人物意识的心灵顿悟,避免了叙事承担者不在场的叙事困难,犹如一台广角摄像机,让读者全方位去了解并且感受到布里尔小姐晚年孤独、悲惨、凄凉、没有归属感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顿悟"说是完全中土化的术语和思维方式,它兼容了儒道思想,是东方人感知世界的根本思维方式。人们对"顿悟"之意的理解大多来自隋唐以后的禅宗,而对"顿悟"说产生的渊源缺乏详尽了解。拟从"顿悟"说产生的渊源流变之维度,结合佛学东渐的脉络及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事实,较系统地探析"顿悟"说的源流、历程及其文化内涵,力求对此作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死者》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巨匠、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小说中主人公经历的三次冲突表面上看是交流不通、沟通不畅的结果。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冲突产生的原因,结合圣诞演讲来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对作者的深层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手法在《都柏林人》中的具体运用,指出“精神顿悟”为全面研究乔伊斯的创作实践及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文章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本文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期同时代的英国文学大师。虽然他们分别以长篇和短篇小说蜚声文坛,但他们各自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与《布里尔小姐》因都使用了精神顿悟的技巧而有许多可比之处。通过分析与比较两篇小说中的顿悟技巧来了解两位文学大师的精湛技艺并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一位流亡作家,撰写了许多有关流亡的作品。《死者》是乔伊斯的第一首流亡之歌,其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遭遇来自三位不同的爱尔兰女性的挫折时,他的意识经历了三次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加布里埃尔意识的三次变化旨在揭示乔伊斯流亡意识在《死者》中萌生,以期加深对其自我流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黄其庄 《老友》2010,(10):1-1
每次到海边旅游,我不但喜欢看涨潮,也喜欢看退潮。退潮时,只见潮水一拨比一拨更舒缓,更文静,当最后一拨潮水退尽的时候,大海把五彩缤纷的贝壳、海螺壳,还有那青绿青绿的海白菜和酱紫酱紫的龙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中的依芙琳这一女性形象,描述她在工作磨难、家庭重压、爱情诱惑、对未来憧憬下的种种煎熬、犹豫、向往、害怕、瘫痪和不彻底的“顿悟”表现,揭示了一位温柔可怜的女性形象。该形象颇具普遍意义,是天主教和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都柏林精神瘫痪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17.
哈珀·李的代表作《百舌鸟之死》触及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美国南方社会人性善恶、种族歧视和社会等级的虚伪等多重主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一部优秀的女性成长小说,作品探索并呈现了女性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如何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命题。作品的叙述者小女孩斯各特在经历了一系列围绕布和汤姆案而发生的事件之后,心理变得逐渐成熟起来,对成人世界的事物由迷茫到顿悟,最终在父亲阿提克斯的指引下,通过对歧视与不公的无声反抗实现了自己的成熟与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生死就是一个轮回。乔伊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死者形象,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图像。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地安人营地》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较敏感内向的少年 ,在某些特定条件的影响下 ,通过“精神顿悟”和“精神感悟” ,他们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了反思 ,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两位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这两篇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西萨摩亚当代最杰出的诗人温特在南太平洋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代表作《我们心中的死者》是该民族的史诗,它以传统的文化作为背景,审视了波利尼西亚民族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遇和冲突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他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述和个人的感受,展示波利尼西亚民族心灵深处活跃的永不泯灭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