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学界对跨文化形象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世界的中国形象"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复制;西方与非西方处于"主体/他者"的二元关系中,从而陷后者于建构主体性的两难境地;跨文化形象学研究的价值立场可能背叛它的学理性。事实上,在"中国的自我想象"问题上,中国的自我想象话语固然受到西方影响,但终究是从自我的主体性出发,挪用和重写了西方话语。在现代民族国家之外建构另类现代性,仍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结构以及其中展现的西方话语霸权,分析西方现代性在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形塑力",其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向中国文化自觉,试图从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建构中国思想主体。这种在中国/西方、自我/他者二元对立框架内提出的问题与思考的方法,是未经反思的。就问题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未必能够建构中国思想主体,中国不是缺乏思想的主体意识,而是缺乏思想的能力,甚至建构中国思想主体的问题都是意识形态性的;就方法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后学"方法,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是合理的,移植到中国语境中,意义可能相反。我们的反思有必要回溯30年中国思想历程,追问思想的主体究竟应该是"人"还是"国家",究竟应该是知识哲学与道德哲学问题,还应该是政治哲学甚至意识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内形象学理论研究在整体总论、基本问题探究、学科互涉研究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还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特色。我们应当在接受和整合其它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学理论,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对照法、系统整合法、本质揭示法和追根溯源法等,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常用的和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应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在系统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从学科角度就其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进行了新概括,特别是就其研究方法作出了新的说明,并对国际贸易学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运行载体、框架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7.
基于变异学的理论,追求同源中的变异,将形象学纳入变异学的研究范畴,以解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审视形象研究中被遮蔽的变异,从无法实证的社会集体想象物身上探讨异国形象变异的原因,同时揭示这种变异是误读的产物,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由于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响,使人们把误读等同为误解、误会.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先天性差异才是文化误读的根源.因此,正视误读的必然存在,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异国形象作为一种人为形象,其误读的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异国形象中的误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形象学”讨论国家形象在异域中的建构性表达与传递,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归结为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其中“镜像”效应针对表达,包含了“想象动机污染”、“事实无涉”、“具体情境”和“主观置信”四条原则,涉及对西方国家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与阐释;“溢出”效应针对传递,含有“霸权”、“形象差序”、“合谋”和“多元排除”四条原则,涉及西方“中国形象”建构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流动的问题.这些原则源自康德的知性范畴论,在逻辑上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为解读跨文化形象学提供明确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作家形象     
本文提出了“作家形象学”的学科分支概念,从内涵、系统构成、特点、理论意义等方面,对作家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现象作了初步论述,认为:作家形象就是社会公众以作家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作家形象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作家形象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跨文化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研究是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新产物.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时代课题.跨文化研究最早是在宗教文化领域开始的,随之出现了跨文化的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乃至教育学、医学等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了专门的跨文化研究中心.一般来说,广义的跨文化研究应包括三部分内容:跨文化资源、跨文化经验和跨文化方法(或视角),这三个部分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理论上,跨文化方法的研究被视为其中的焦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一种采用验证性研究路径分析某一现象结构理论的统计方法.近年来已逐步运用于外语教育的多个研究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明显误区,即SEM研究的设计方案多数是探索性分析.这既不同于国外学者的验证性研究取向,也违背了SEM重在验证性分析的基本原则.从方法论的高度审视SEM的实质,指出SEM不仅是一种非实验研究范式,更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即先理论后实证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思路.此外,还从理论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语言研究的具体案例探讨SEM的主要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属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把问题视为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传统的科学哲学不太重视关于科学问题本身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科学哲学对“问题”避而不谈,相反,在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理论论述中,常常牵涉对问题的讨论.杜威、波普尔、劳丹、库恩、拉卡托斯等哲学家关于“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国内学者对“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形成一些特色.对“问题”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展望未来的“问题”理论研究走向,对探索科学哲学理论的新发展,促进“问题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调查问卷、语料收集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习得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及语用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大学英语口语习得者的语用意识不强;语用能力不能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因此,建议在口语习得过程中,对习得者进行语用意识的培养,加强语用知识的显性教学,创设语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梭罗的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意义自然观的形成,得益于他将世界多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兼容并蓄。从古希腊与罗马田园文学、中国儒家哲学、欧洲浪漫主义思想和美国建国初期农业共和国理想中,他吸取了自然具有审美情趣和道德力量的观点;从德国唯心主义先验论、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印度教义和印第安人万物有灵论中,梭罗接受了自然具有精神价值、人与自然应合二为一的观念。此外,以自然史为代表的美国早期自然文学,赋予他认识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篇理解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成绩斐然。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社会语言学入手,探讨语言的人际功能。受语篇语言学、(认知)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科学研究的启发,我们将着重讨论语言的组篇和表义功能,探讨语外因素在语篇理解,特别是跨文化语篇理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引玉之砖,开创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 ,在追溯两门学科的学理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修辞与传播本质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探讨了两门学科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学理渊源 ,揭示了两门学科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 ,修辞与传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学科属性等也具有统一性 ,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渗透甚至融合。两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相互借鉴。修辞学研究应能动地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 ,向人类传播的各个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9.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