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考虑消费者退货的情形下,通过构建包括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二级供应链模型,研究了订货量决策以及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问题。分析提供退款保证和决策顺序对均衡结果以及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单一渠道供应链中,提供退款保证提高销量,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在不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都随零售满意度递增;在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都随零售满意度先递减后递增;当直销渠道的成本较高时,制造商将不开通直销渠道;提供退款保证有利于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在顺序决策情形下,直销量随零售满意度递增,然而在同时决策情形下,直销量却随零售满意度递减;提供退款保证虽然降低零售商利润但能够提高消费者剩余,零售商利润随直销成本递增,在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总利润随直销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当零售满意度较高,且直销成本也较高时,提供退款保证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双输”,当零售满意度较高,但直销成本较低时,提供退款保证使制造商和零售商达到(win-lose)。  相似文献   

2.
具竞争零售商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在制造商领导、零售商领导以及市场无领导者3种力量结构下建立了具竞争零售商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和对比了不同力量结构对回收率、零售价、渠道成员利润、渠道总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收率在市场无领导者时最高,在零售商领导时最低.零售价在制造商领导时最高,最小是市场无领导者结构.从环保、消费者利益和整个行业的利润来看.无领导者的市场结构最优.然而,制造商和零售商均有动机成为领导者.在具领导者的市场结构下,从环保的角度看,制造商领导的市场结构更优,但消费者和整个行业偏好零售商领导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探讨了制造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制造商CSR水平的提升,知名品牌的绿色度和市场需求量将得到提升,而自有品牌的绿色度和市场需求量则会下降;(2)制造商CSR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零售商和供应链系统的利润,而且当零售商采取绿色制造策略时,合理的CSR水平还能够改善制造商利润;(3)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会降低知名品牌市场需求量、绿色度和制造商利润,甚至可能损害市场需求总量、供应链系统利润和消费者剩余,而此时制造商可以通过设置较高CSR水平来阻止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保障自身利润。最后,本文将模型拓展至不同的博弈情形。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不同类型的碳交易政策对供应链中企业运营产生的长期影响,在考虑产品商誉能够影响消费者需求且具有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三种微分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碳交易相比,基于企业碳排放历史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从长期角度提升制造商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同时产品最终的商誉和零售商的利润也有所增长;此外,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商誉和零售商利润,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保持不变;当政府的政策满足特定条件时,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对制造商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货架是超市和生鲜便利店的重要资源,不仅具有储存和展示农产品的功能,同时货架空间大小对农产品的销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产品需求受货架空间与零售价格共同影响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在考虑供应商主导和零售商主导的情况下,分别对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前和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四种分散式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决策与利润进行了分析,并与一体化供应链的最优决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在供应商主导还是在零售商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中,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前分配货架空间,相比在销售季节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农产品的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更高,分配的货架空间更小,供应商和零售商均获得更少的利润,相应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利润更少。因此,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对农产品供应链更有利。相比一体化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的零售价格更高,分配的货架空间更小,供应链整体利润小于一体化供应链的最优利润,本文给出了基于利润共享与成本共担的合同对分散式供应链进行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研究了参数变化对最优决策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产品需求受货架空间与零售价格共同影响的两级供应链,通过比较供应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衡结果,分析了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对供应链定价、货架空间分配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会减少供应商主导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会使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供应链通过分配更多的货架空间增加产品销量,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供应链整体利润得到提高。由于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未达到整体最优,提出了基于货架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合同,并给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均能接受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供应链中由于零售商相比制造商掌握更多消费者信息,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因此制造商在建立直销渠道决策时往往面临着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本文考虑一个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向制造商订购产品并销售给终端市场,制造商可能建立直销渠道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通过构建制造商无入侵、对称信息下和不对称信息下制造商入侵三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本文分析了制造商建立直销渠道决策和零售商的订货决策。研究发现,尽管零售商具有信息禀赋优势,制造商建立直销渠道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制造商建立直销渠道获得的利润大于在信息对称情况下获得的利润。而零售商与之相反,在制造商掌握市场预测信息的情况下零售商的收益更高,供应链总收益在对称信息的情况下最高。进一步考虑制造商按照自身信息禀赋进行备货量决策的情况,可以得到按照自身信息禀赋与零售商同时决策时制造商建立直销渠道的利润大于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下的利润。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研究多从供应链上游角度出发考虑传统牛鞭效应,而本文从供应链下游的角度研究库存量牛鞭效应得到了不一样的管理学启示.在需求函数方面,建立的需求模型包括市场规模、价格敏感性系数等更有现实意义的要素.在此,本文建立了包括一个零售商和一个制造商的简单两级供应链,得出了制造商在采用补充至订货点策略和最小均方差预测技术,在两种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下的库存量牛鞭效应表达式,并对他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而且通过数值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得到新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信息共享能够显著降低制造商的库存量牛鞭效应;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库存量牛鞭效应都不受市场规模的影响;零售商的库存量牛鞭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不存在;相比于零售商提前期,制造商提前期对制造商的库存量牛鞭效应影响更大.同时,价格敏感性系数、价格自相关系数等因素对制造商库存量牛鞭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供应链中基于货架空间分配的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一个包含两个竞争的制造商和一个共同的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是紧密可替代的,最终消费者对每个产品的需求与市场中产品的质量差异和该产品的货架空间相关.文中分析指出零售商的最优货架空间分配策略是使货架空间的比值等于产品在零售商总收益中的比值.文中研究供应链中的三种情况.在无质量改进的情况中,文中分析产品的货架空间和市场需求与产品的潜在需求、边际收益和货架空间弹性系数的关系.在单方质量改进的情况中,分析指出产品的最优质量改进水平和货架空间随着产品的潜在需求优势增大而提高.在同时质量改进的竞争均衡中,主要结论指出,当市场需求对质量差异的反应或者货架空间弹性系数越大,质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且制造商将采用更高质量水平;零售商和有质量改进成本优势的制造商将从质量竞争受益;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和整个供应链在质量竞争中受损;消费者将从质量竞争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考虑消费者存在公平偏好且两个制造商分别通过各自的零售商销售相似产品的竞争供应链,并构建三种情形下的博弈论模型,研究了不同的供应链成员采用基于消费者历史购买行为的歧视定价(BBP)策略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不采用BBP策略相比,1)仅零售商采用BBP策略会降低制造商利润,但是当消费者公平偏好较大时,仅零售商采用BBP策略会增加零售商利润;2)当制造商和零售商均采用BBP策略会同时增加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3)仅零售商使用BBP策略会减小消费者剩余,然而制造商和零售商均使用BBP策略会增加消费者剩余;4)仅零售商采用BBP策略会降低社会福利,当制造商也采用BBP策略会进一步降低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李骏阳 《管理学报》2009,6(12):1691-1695
在研究零售商的赢利模式与收益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不是渠道权力大小决定通道费的多少,而是供应商对零售商在商品毛利和返利方面的贡献大小决定通道费的比例多少。通道费与零售商的其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零售商收取通道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政府实际上无涛对通道费行为予以直接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考虑企业社会责任(CSR)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及销售努力问题,在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二者联合承担CSR三种模式下,分析了CSR行为对闭环供应链销售努力及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在何种CSR分担模式下,成员企业的CSR行为不仅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提高零售商的销售努力水平、产品销量及废旧产品回收效果,还有效的增加了制造商的社会福利、第三方及系统的总利润。当制造商或零售商单独承担CSR时,第三方及闭环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均相等且大于二者联合承担CSR时。当制造商和零售商联合承担CSR时,二者的社会福利均大于其单独承担CSR时,且主导零售商的社会福利较之制造商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以政府“以旧换再”补贴政策为背景,建立了原始制造商、再制造商与零售商两阶段博弈模型.基于此博弈模型,考虑政府不采取补贴政策、政府补贴给再制造商及政府通过零售商补贴购买再制造产品消费者3种情况,对比分析了政府不同补贴策略对两种产品单位批发价格、零售价格、销售量、利润、消费者剩余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再制造产品的需求不受废旧产品回收量限制,政府补贴可以降低两种产品单位零售价格,增加再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提高消费者的剩余;当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受到废旧产品回收量限制时,政府补贴可以增加两种产品的单位批发价格和两种产品制造商的利润,但是会降低零售商的销售利润.  相似文献   

14.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考虑消费者的策略性跨期购买行为,构建了两周期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消费者策略性程度对两周期均衡结果、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比较了分散式与集中式决策的均衡偏差,设计了与消费者策略性程度相关的两周期收益共享契约与"两周期收益共享+转移支付"组合式契约。研究表明:分散式决策下,消费者策略性程度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但会对供应链成员不利;某些情形下,消费者策略性程度会使分散式与集中式决策的系统利润差值增大;当消费者策略性程度相对较低时,两周期收益共享契约不仅可实现供应链完美协调,还可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当消费者策略性程度较高时,通过组合式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完美协调,但此时消费者策略性程度的增强可能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Shelf‐space scarcity is a predominant aspect of the consumer goods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mplications for category management. We consider a model where two competing manufacturers sell thei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through a single retailer who determines the shelf space allocated to the category. The scope of category management is pricing. We consider two category management mechanisms: retailer category management (RCM), where the retailer determines product prices and category captainship (CC), where a manufacturer in the category determines them. Ou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retailer can use the form of category management and the category shelf space to control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to his benefit. We also show that the emergence of CC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shelf space, and the profit sharing arrangement in the alliance. The equilibrium category shelf space under CC may be higher than under RCM if the value to the retailer of eliminating double marginalization and putting price pressure on the non‐captain manufacturer dominates the loss from sharing the profit with the category captain. CC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disadvantaging non‐captain manufacturers. While we provide some support for this claim, we also find that CC may benefit non‐captain manufacturers when implemented by a powerful retailer in categories with sufficient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because the shelf space allocated to the category increases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产品质量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和非线性消费者效用函数对双渠道供应链中三种产品质量研发模式分别建模,讨论了各种质量研发模式对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并利用二部定价契约协调供应链。三种产品质量研发模式分别为:制造商不进行产品质量研发、制造商独立进行产品质量研发和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进行产品质量研发。研究表明:(1)当进行产品质量研发时,批发价、零售价,直销价和产品质量研发水平均提高,并在合作研发下达到最大值,且上述决策变量均随着渠道竞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产品在传统零售渠道和线上销售渠道的销售量和消费者效用随着渠道竞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产品质量研发能够提高制造商的利润和消费者效用,且在合作研发模式下达到最大值;对零售商而言,采用制造商独立研发模式时利润最高,合作研发模式时利润最低;(4)为激励零售商参与研发,制造商利用二部定价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协调后产品的研发水平能够达到合作研发时的水平,同时消费者效用增加。数值仿真结果有效地证明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梁喜  蒋琼  郭瑾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7):97-107
根据网上渠道不同销售模式的特征将其划分为网上直销双渠道、网上分销双渠道和网上代销双渠道。分析在制造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中,三种不同双渠道结构下价格竞争系数、网上直销成本和佣金比例系数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制造商的最优定价决策与渠道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制造商在保证一定网上直销单位成本和佣金比例系数条件下,网上代销双渠道和网上直销双渠道中获取的利润高于网上分销双渠道;在网络代销双渠道中,制造商利润随着佣金比例系数增加而减少,而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商的利润会随着佣金比例系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Xu Chen  Ling Li  Ming Zhou 《Omega》2012,40(6):807-816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a manufacturer's pricing strategies in a two-echelon supply chain that comprises one manufacturer and two competing retailers, with warranty period-dependent demands. The manufacturer, as a Stackelberg leader, specifies wholesale prices to two competing retailers who face warranty period-dependent demand and have different sales costs. The manufacturer considers three pricing options: (1) setting the same price for both retailers, while disregarding their difference with regard to sales cost; (2) setting a different price to each retailer on the basis of their sales cost; and (3) setting the same price to both retailer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sales cost of the industry. In this article, the retailers' optimal warranty periods and their optimal profit, manufacturer's optimal wholesale price, and his/her optimal profit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pric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derived using the game theory.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ults for retailers are the same with Strategy 1 or Strategy 3.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icing strategies of the manufacturer on supply chain decisions and profit. We conclude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manufacturer should either adopt Strategy 2 with symmetrical sales cost information or Strategy 3 if retailers' sales costs are asymmetr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