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究与革命实践中,"虚幻共同体"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共同体,是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也实现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其虚幻性的体现。研究"虚幻共同体"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观,对全面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减轻或者摆脱国家这种共同体对人类的掌控,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劳动、资本、国家是马克思阐释社会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国家是马克思反思社会共同体最早关注的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掀开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假面纱。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国家共同体的秘密存在于市民社会。资本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实质是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向围绕资本问题的经济哲学研究的转向。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秘密的钥匙。劳动是马克思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立足劳动立场,把建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是劳动社会化的充分发展,主体力量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生的志向和理论研究就是人类如何消解现代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肾张关系,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民主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民主在马克思那里的地位仅仅是"国家的最高形式",并不是其理想,自由人联合体才是马克思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着重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多个层面界定民族国家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的"民族国家"概念有明确规定性,仅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式,不适用其他社会形态的政治共同体。"阶级国家"对"民族国家"概念的取代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在德语中具有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层含义.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批判了现代市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崭新的共同体来解决问题,但这些表面的相似性却暗藏着两人理论上的根本分歧.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共同体的失落.黑格尔将其原因归结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分离.因此,他试图通过理性国家这种共同体来教化个体,通过有产者的思想改变来维持市民社会的存在.马克思没有囿于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市民社会,而是深入到了现实存在的打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烙印的具体市民社会.他提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即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挽救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虽然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问题解决方式各异,但同样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致力于揭示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权的实质,此时马克思已站在唯物史观的入口,透视了"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国家所实现的人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实际生活的考察来解构其权利的性质,为我们确立了观察人权问题的科学视阈和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对我们透视和剖析资本主义人权现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吉登斯将前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称为阶级分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它不同的阶级社会。现代国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在与领土权的结合中行使主权和行政垄断权,实现了将暴力手段驱逐出劳动契约领域,建立在政治与经济的制度性分离的基础上,本质上是多元政治,极权主义潜伏于其中。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缺乏区别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未能预见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忽视了现代国家的自主性。吉登斯用反对“化约主义”来否定马克思的国家阶级本质论,必然削弱马克思国家理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这个重要的原理,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初次明确提出的。去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雾月十八日》问世一百三十周年,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李振海同志在《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的论文,中心内容是阐释“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这两个密切联系着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探讨和争论,也常常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这里,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与李振海同志不尽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不是在一般政治学层面上, 而是通过批判性地继承洛克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 深刻把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学原理, 以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构建其国家理论的。 所以, 我们尤其应当本着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 通过梳理、 考察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来进入这一理论所关涉的问题域, 实现对这一理论的根本性把握。 概括地说, 洛克、 黑格尔、 马克思是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具体来看,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构成了对洛克国家观的批判与推进, 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则又构成了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与推进。 经过这三个阶段、 两次批判的理论推进, 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在马克思这里获得了最深刻的理论表达, 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中实现了最彻底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讲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时曾指出:“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免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摆脱沦于半殖民地的危险,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将欧美各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军事制度视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资本主义化政治的蓝本,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明”三大口号,自上而下实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总体性危机。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产生开启了资本权力主导的资产阶级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国家机器无不遵循并服务于资本逻辑法则,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主体需求使人成为异化的存在,并通过资本全球化践行国强可霸、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批判性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模式,形成一条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民族风格的现代性人类文明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黎克明、蔡桂运同志在《建设真正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一文(载《复旦学报》今年第一期)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中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而不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切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中感到,革命导师的原意恰恰是要打碎整个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即在主要打碎军事官僚机构的同时,还要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其他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爆发后,特别是在波拿巴政变后,马克思详尽地考察  相似文献   

13.
近代契约国家正义观通过批判封建社会神创国家正义理论,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于人民签订契约的新理论。这种革命的国家正义观,严重动摇了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的国家正义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国家制度的哲学基础。然而,契约国家正义观作为一种论证国家起源的抽象理论,代表着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与政治渴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理论反映。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国家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结合,使得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仅原有的特征、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新的特征和新的职能。这些新特征和新职能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臻成熟,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危机。一国家的经济职能的发展和强化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法律秩序的维  相似文献   

16.
选举民主和政策民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选举民主形式 ,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们也不能实行选举民主 ,而只能实行政策民主 ,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论及的政治解放实际上基于一个理论虚构,即政治国家作为普遍性领域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这是黑格尔为了拯救共和主义的普遍政治理想所作出的理论建构.马克思拒绝了黑格尔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的制度设想,却将这一分离当成一个前提用以论证政治解放.马克思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批判并超越政治解放,但基于这一错误的范式对现代国家的理解陷入了一种公民浪漫主义.只有当他真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认识到政治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的表现形式并被后者所决定,这一难题才被真正克服.  相似文献   

18.
为自己的政治立场附魅上一种普遍性外观,用一种抽象的和非历史性的视角来理解现实社会和政治,这是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特点。早期马克思通过自己的政治立场揭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普遍性附魅以及资本的普遍性附魅事实,这是他建立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个策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依次阐述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普遍性的和特殊性的相生相成关系,最终确立了从历史性和特殊性的角度来理解现实政治的哲学立场,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性附魅进行了彻底的祛魅,并为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选举民主和政策民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选举民主形式,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实行选举民主,而只能实行政策民主,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斗争的历史舞台。这时的工人阶级不仅从政治、理论上、而且从组织上都对独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另外,随着工人斗争的日益深入,一些自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说明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客观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但是还应看到,当时的工人运动毕竟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各个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发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